摘要:随着汽车保有量增长和家庭户增多,中国已进入一户一车时代。但私家车增量市场空间已不大,需寻求新的汽车消费方式。未来智能汽车有望刺激年轻中产精英的换车需求,但当前消费预期和股市影响可能影响中产消费信心。因此,需要采用新的思路和办法来扩大汽车消费,不宜再用旧思维、旧方式盲目刺激。
摘要由作者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跨年之际,各地都在谈促进消费问题,其中,不少涉及汽车消费。因为汽车是消费中的大件,容易引起关注。近段时间,我先后到了成都、武汉、深圳等城市,也乘坐了多种交通工具。因此出席的会议或活动,都与商业消费有关,因此,几乎都谈及汽车消费问题。我关心的问题是,汽车消费还有多少潜力?有多名记者问过我这方面的问题,对此我也十分留意,甚至向汽车制造、汽车市场以及二手车市场的专业朋友专门请教过。

全国的一线、准一线城市我应该都到过,像北京、上海、重庆、成都、武汉、南京、杭州等都到过不少次,总体感觉是车越来越多,路越来越堵。这次到成都,从天府机场下飞机,去武侯区的酒店路上,我与专车司机就专门聊成都的汽车通行体验和老百姓购车情况。我在广州,平时上下班,都要走华南快速干线,几乎一年四季都堵车。我所住的小区,过去空闲的停车位不少,但现在看到了是,到处都停满了车。

我最近举办和参加了多场活动,因为会议地点距离市中心较远,因此,也将嘉宾接送当成了重要任务。结果发现一个让人十分舒适而让惊喜的变化,就是有的嘉宾和代表,直接让专车接送,有了干脆坐地铁等轨道交通,明明这些人有车或我们也可以派车,但他们显然觉得专车或地铁等更简洁,进一步说,自己开车出行的人未来是否会变少?前天在武汉,北京来的几位朋友,都是从高铁来的,聊起出行来,都说轨道交通或公共交通越来越成为出行的首选了。我有时去老城区开会,想到停车难,我也放弃开车。

昨天和几位专家,去看深中通道对珠江西岸城市与产业带来的变化,结果只有我一个人开车。他们说,现在出行,越来越不想自己开车了,体验感不够,麻烦太多。堵车、停车以及通行成本,还不如坐地铁或打车。由此,我想到的另一层面的问题是,如果这样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汽车消费还有多大潜力?即使考虑换购、复购、多购,还能支撑起理想中的增长么?

据公安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239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3亿辆,其中汽车3.3亿辆,新能源汽车1821万辆,占汽车总量5.5%;机动车驾驶人5.2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4.8亿人。90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成都、北京、重庆等25个城市超过300万辆。而且,成都、北京、重庆汽车保有量超过600万辆,上海、苏州汽车保有量超过500万辆。另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2年全国共有家庭户49416万户。这就意味着,我国基本上进入一户一车时代。经过长达十多年的汽车消费高增长,私家车增量市场空间已经不大,而短期内如何挖掘和拓展汽车消费市场呢?

进一步说,我国居民用户的汽车消费渗透率或普及率,已经达到80%左右,相当于中等收入发达国家的成熟汽车市场水平。2019年,我国家庭首购占比首次跌破50%,中国车市开始存量竞争。2022年,首购占比仅剩32%,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全面进入存量博弈时代。目前,车企们都已经瞄准了换购用户,试图拓展存量市场,问题是,当前的消费预期和因为股市过度下跌影响到的中产消费信心,能否激起多车家庭用户的消费欲望?未来释放的容量有多大?

当然,随着道路、停车、通行等环境越来越友好,尤其是随着智能汽车的大升级,完全有可能刺激大批年轻的中产精英赶潮换车,但不管怎样,我们要承认中国汽车消费正进入相对成熟的新发展阶段,不宜再用旧思维、旧方式去盲目刺激,否则,极容易出现政策边际效应递减的情形。也就是说,扩大汽车消费,必须考虑用思路新办法了。

王先庆,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会长,广东财经大学华南商业智库理事长,广东白云学院现代产业研究院院长)

举报/反馈

先庆论财经

8.2万获赞 2909粉丝
专业从事产业、市场与消费研究,专注于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原创性思考,以自身视角,对国内外最新财经大事分析评论。
会长,王先庆,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