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粤港澳大湾区商贸服务业的冲击与应对策略

广东财经大学商贸流通研究院 院长 王先庆

文档简介

    可能没有任何人会预测到,在当前调结构、促消费、稳增长、培育新动能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2020年春天的中国消费市场和商贸服务业会以如此极端、残酷的方式开场。据多方面初步调查了解和保守估计,粤港澳大湾区九市范围内100%的传统批发市场、零售、餐饮、会展、电商、物流、贸易、旅游、酒店、娱乐、休闲等商贸服务企业都受到冲击,其中,1月份,除电商、物流、便利店等新业态外,传统批发市场、零售、餐饮、会展、旅游等受冲击最为严重,超过60%以上的企业是零收入,各种库存、退单、租金、人工等经营性损失超过1300亿左右。如果疫情延续到3月中下旬,预计15%左右的相关企业会直接关闭歇业和破产,涉及150万以上的员工需要再就业或直接离开。多因素叠加,预计会导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年度下降0.8-1.5%左右。

  一、如何判断和看待疫情对商贸服务业冲击的严重程度

这一轮疫情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冲击,与2003年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主要有三点:一是当前以商贸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已经占整个GDP60%以上,而2003年只占40%左右;二是相比于内地等其他区域而言,湾区内大多数传统商贸服务企业已经度过了高成长时期,业态、模式、人员、物业等老化现象严重,高度成熟,正处于新旧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生命力相对脆弱,而2003年正处于高成长初期,生命力旺盛;三是一季度正是商贸服务企业一年中的“黄金档”,传统的“开门红”,是一年中备货最多、订单最多、生意最好的时候,而当年“非典”的高峰期则是第二季度,是商贸服务企业的“淡季”。因此,这一次疫情对湾区商贸企业的冲击,其严重程度和损伤力,要远远大于2003年的“非典”。

这一次疫情冲击的特点主要有四方面:

一是范围广。不仅涉及到商贸服务业的各个行业、相关行业,而且由于商贸服务企业是社会消费和商品流通的“总闸门”,一头连接消费者,一头连接生产者和上游环节,因此通过订单取消、断供等传导机制,覆盖到几乎所有的行业;

二是影响深。人在年轻时生命力免疫力要强得多,企业也一样。在目前批发市场、百货、超市、餐厅、酒店等业态老化现象的情况下,这一次冲击将“伤筋动骨”,因为这一次冲击最大的是企业的供应链、价值链和资金链(简称“三链”),对于本来这些本来就“三链”就相对脆弱的商贸企业很难抗得住,在他们还在摸索着如何升级转型以及路径选择还不是很清晰的关键时候,疫情可能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进一步说,这一次冲击直接涉及到行业的生存和变革,具有革命性意义;

三是强度大。粤港澳大湾区拥有3000多个各类专业批发市场,涉及120多万个商户,是全国乃至全球最主要的商品集散中心、贸易中心、供应链服务中心,预计疫情过后,15%左右的批发市场将直接关门,相当一部分商户将直接经营性破产,离开湾区,转行或回内地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餐饮门店总量超过4万家(不含香港、澳门),“受伤”更严重,预计疫情过后,可能关门歇业的超过5000家。尽管各地各部门纷纷出台援助性的支持政策,甚至采取降租免租、降税免税等措施,但仍然有不少中小企业甚至大型商贸服务企业,可能熬不过这个“冬天”。

四是传导快。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广泛应用的条件下,在“去中间化”以及“线上线下”正如火如荼地推进的大环境下,由于信息的透明、传播的快捷以及新的通讯、物流、支付等手段的应用,上下游以及产业链各环节,对冲击的反应和响应速度以“小时”计。基于数据的精准传送,使得商贸企业能够对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容易做出判断,进而做出相应决策。因此,相比传统通讯和信息环境下,这次疫情对行业的冲击不会像以前那样出现太多的延迟和滞后,快捷而高效。

二、如何判断和分析疫情对商贸服务业冲击的性质以及战略机会

由于这次疫情发生的时间节点正好是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商贸服务业新旧两种体系、业态、模式、动能以及发展理念激烈碰撞和较量的关键时期,再加上消费升级、产业升级、技术升级、城市升级正处于加速期,因此,这次疫情完全有可能就是一条“导火索”,点燃了新商贸、新批发、新零售、新物流等新行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的“烈火”,掀起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创新浪潮,成为实现结构性变革、现代化体系建设以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因此,避开其带来的伤害和损失不说,理性地分析,可以认为,这次冲击的性质是一次结构性冲击,是粤港澳大湾区新旧两种商贸服务业体系根本性变革的转折点,具有巨大的革命性意义。

对于这一点,我们需要高度地理性判断。例如,2003年非典的产生是残酷无情而令人痛心的灾难,但它却产生了一种让人意想不到的间接的“衍生效应”,即孕育了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客观地说,非典爆发直接催生了中国的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和快递物流的快速发育成长。非典造就了一个特殊的时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越来越多人从线下购物转向网上购物,刺激了当时电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造就了阿里、京东、苏宁等现代商贸企业长达17年的腾飞。

资料表明,2003年,以卖家电为主的京东尚在起步阶段,连锁门店已经开到了12家,并打算在当年将门店扩张到18家,并采购了大量的货物。然而,非典猝不及防的来临,导致商场大量库存积压,差点濒临倒闭。正是在此情况下,刘强东和留守员工尝试在网上卖货物,度过了发展瓶颈期。也正是源于这段经历,刘强东才决定自己开一个电商网站。很多年以后,刘强东说,是非典成就了京东。

无独有偶,电商巨头阿里的大跨步发展,也和非典挂钩。在2003年,阿里旗下的员工,从广交会回来后,不幸中招,成为了确诊案例。处于蓬勃发展的阿里,只能进行全员隔离,员工只能在家办公。在此期间,马云发现网上业务没有直接面向个人的。于是,阿里推出淘宝,让人们可以网上购物。可以说,非典的到来,促进了线上业务发展速度。此外,携程旅游等也是在非典期间,调整了企业的运营模式,走了高速扩张的道路。总之,今天,中国电商渗透率达到37%,远超欧美10%左右的比率,处于全球最高水平,不能不说与非典有很大关系。

可惜肯定的是,这次疫情与非典一样,对中国商贸服务业来说,尤其是对粤港澳大湾区商贸服务业的结构性调整将也一次难得的契机。实际上,近一个月来,以到家零售、非接触配送、远程定制、跨境采购、宅居购物、在线设计、平台交易、外卖服务等新各种新业态十分活跃。因此,可以大胆地设想,这次疫情的冲击,也将起到和非典一样的间接效应,将会直接将中国商贸服务业带入以在线消费、到家服务和数字商业为主的新时代,电商渗透率、网络购物率、到家配送率等比重将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显然,对于这种形势和效应,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和科学的判断,在此基础上,做好战略性布局和安排,化危为机,因势利导,以走在全国前列、建设示范区以及出新出彩和激发新活力的战略使命,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特别要注意一点:近十年来,商贸领域的科技创新是最多的,也是最深远的)、国际商贸中心、“一路一路”重要支撑为出发点,以深化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着力点,在打好疫情防控攻坚战和稳定消费、生产、服务的同时,及早准备,主动推动湾区商贸服务业实现结构性大变革,一旦疫情缓解,果断实施,引领全国商贸服务业走出低谷,“满血复活”,在实现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上,推动商贸服务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三、化危为机:应对疫情冲击以及后疫情时代的对策

经过与不同行业、企业和专家的广泛交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就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珠三角九市范围内的商贸服务业如何应对、化解疫情冲击以及在后疫情时代的发展问题,提出“明确一大战略、吸取二大教训、抓住三大机会、落实四大行动”的四大对策体系。

(一)明确一大战略:以创新的理念应对疫情冲击

面对突然而来的疫情和原有秩序的瞬间打破,从政府部门到企业,都容易首先想到的是灾难、困难以及如何防控眼前的疫情,短时间内很难理顺疫情下可能存在的机会以及疫情之后如何率先走出困境,获得更好发展。如同战争年代由于随时可能出现的战局改变而展开的战略反攻,也如同疫情下股市暴跌时的及时进场布局。华为一直在准备着过“华为的冬天”,但绝对没有消极被动地等待着春天的来临。总之,疫情带来的结构性震荡,不可避免地淘汰一部分旧经济、旧业态、旧模式,进而退出市场,同时孕育和滋生大量的新经济、新业态和新企业。一分为二地说,就是疫情冲击的残酷性和严重性,使得平时状态下难以完成的结构性变革和转型升级,以一种强制性的方式得以完成。

实际上,这次疫情抗击和防控中,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大量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而跨境电子商务、快递物流、智慧供应链等新经济、新业态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阿里、京东、苏宁等强大的国内外采购、物流、配送、仓储能力,其优势已经展现得一览无余。这一表象背后,正是十多年来我国商贸创新的结果,也预示着未来的方向。

(二)吸取二大教训:未借机大力发展商贸新业态和推进商业大并购

时隔十多年来,现在反思2003年非典过后的商贸发展,发现有二大教训值得吸取,这也是此次疫情应对过程中商贸发展需要注意和吸取的教训。

一是错失了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以及构建覆盖全国的连锁经营体系和电商大平台的机会。从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来看,2002-2003年是广东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的分水岭。当时,广东最早在全国提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2002年,广东省委、省政府甚至以一号文的方式发布《关于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的意见》(粤发[2002])1号),可见重视程度之高。这份文件明确提出要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培育一批省级流通龙头企业,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然而,由于当时广东传统实体商业尤其是传统专业批发市场、百货业、大型超市的生命力还十分顽强,因此对自身发展充满自信,对新兴的电子商务甚至不屑一顾,十分排斥。在京东、苏宁等传统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的时候,大湾区的主要商贸企业几乎都不积极。

面对这种情况,迫切需要一种力量破除旧的理念和模式,给传统商贸注入新活力。正是在此背景下,2003年非典疫情给当时的实体批发市场和实体零售业、餐饮业都带来了巨大冲击,进而也带来了转型升级和战略调整的好机会。遗憾的是,当时各方面都对此缺少认识和指引,而且由于传统模式根深蒂固,结果错失良机。非典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阿里、京东等,但在非典的核心区却对结构变革没有产生多少影响。到今天为止,大湾区既没有出现过一家销售额超过1000亿元的商贸企业,也没有产生一家能够覆盖全国的电商平台、连锁网络体系。“广东商贸”远远滞后于“广东制造”已成为客观事实,与广东的整体经济实力和水平严重不匹配。可以说,大湾区范围内的商贸服务业整整错失了15年的第一轮互联网商业发展大机遇。

二是错失了商贸结构调整和商业资源重组的大机会。2003年非典过后(2008年金融危机也是一次机会),不仅大湾区范围内有不少中小商贸企业关门歇业,而且全国范围内更有大量的传统百货企业面临生存困难,在这一时期,以广百、天河城、白马、宝供、广州酒家等为代表的一批广东商贸企业成为全国各地争取引入合作的标杆性企业品牌,更是进入品牌输出和资本运作的好时机。然而,大湾区的商贸企业由于缺少连锁经营这一核心动力以及电子商务平台这一新兴业态的助力,结果几乎缺席了全国商贸资源大重组、大并购这一主战场,错失了在全国进行战略布局的好机会。直到今天,广东传统商贸企业基本上都是单体企业,小而散,多而弱,很少“走出去”。那些曾经红极一时的金字招牌,慢慢都在退色,再也没有早期的光芒和巨大的品牌价值。

这个教训的关键,就是行业缺少联合,企业缺少资本运作和整合,缺少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的商贸渠道体系构建和网点体系建设,也缺少战略布局和系统性安排。然而,国内外现代商贸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没有大范围的资本并购和体系布局,它永远不会做大做强。

(三)抢抓三大机会:数字化、生活化、体验化

1、数字化:数字商业是新一代商贸变革发展的基本方向

电子商务和网络购物是数字商业的基础形态。2019年,我国网络购物总额突破10万元,在整个社会消费品总额的比重超过30%,同时我国电商渗透率也超过了30%,这是一个重要的临界点,即它意味着我国商业的网络化进程进入中期阶段。在这一阶段,数字商业取得传统的实体商业将成为基本形态。

从这次疫情爆发后,各重点商贸企业所展示的商贸核心竞争力看,数字商业及数字化经营是最大的亮色。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核心的新技术应用于商贸的各个领域,从口罩等重点商品的全球性分布及精准的数量动态追踪,到用户缺货、消费动向等,数字商业基本消除了市场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数字鸿沟”。另外,基于智慧供应链管理的快递物流,体现出了强大的快速响应需求并做到精准配送能力。在疫情环境下,机器人已经开始在医院内将外卖、药品等直接精准配送到医生和患者手中,实现了“无接触配送”。

从前商业的主要资源是店铺、商品以及客户关系,但未来商业的最大资源是各种数字化的商业数据。从用户需求、商品品类、物流配送到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的各个数据将整合到各个商贸企业的平台上,形成各自的核心竞争力。这些数据的核心价值就是实现精准“链接”,即通过这些数据将商品、商场、市场、农场、家庭、个人、厂家、社区以及各类末端网点、消费场所“链接”起来,以C2BC2M等方式构建新的商业生态和运行体系。

总之,商品数据、消费数据、物流数据、支付数据等成为各区域和企业商贸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2017年阿里与顺丰的“数据接口”冲突预示着一个新商业时代的来临。近三年来,阿里不仅参股并购了中通、圆通等十多国内大型物流企业,而且还并购了银泰、大润发等二十多家国内各类商贸企业,其并购的最大动力就是为了获得和掌握这些企业的客户数据。

对此,粤港澳大湾区为了打造全球性的国际贸易枢纽,必须从战略高度上,大力推进商贸企业的数字化经营,比如,对于那些在疫情下出现经营困难的传统批发市场,引导其客户资源和交易网络等宝贵的商业资源数字化,发展无店铺经营,发展在线批发、在线零售、在线设计、在线服务等新业态,以防资源流失,同时也有利于转型升级和提升商贸竞争力。同时,发挥大湾区范围内零售、餐饮等各类线上实体的店铺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数字化为导向,推动它们实现连锁并购和适当整合。

2、生活化:“售卖生活”正成为商贸经营的核心功能和主要内容

在传统商贸时代,所有商业经营的核心功能就是直接或间接出售不同类型的商品,或者为此提供相关的服务。商业场所开店的目的就是为了“卖东西”,而消费者去商场的目标也是为了“买东西”,商场实质上就是商品交易的场所,而且基本上也是唯一的渠道和场所。在这里,基本上实现“现金、现货、现场”的“三现”统一,达成交易,促成销售,满足消费。

然而,这一流传千年的商业模式和格局,却由于互联网商业尤其是手机购物的普及而正发生根本性变化。网络商业直接消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商品信息不对称以及渠道不畅障碍,第三方支付直接消除了无法“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带来的支付障碍,快递配送可以将实现“零售到家”,直接消除了网络购物的物流难题,更主要的是,智能手机可以将与购物有关的要素实现全面整合。于是,以前的商场、市场等卖场的购物功能越来越成为“多余”,渠道扁平化和渠道“去中间化”是必然趋势。这也是近几年各类百货、超市、卖场大面积“死亡”的根源所在。

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商场、市场等实体商业场所,如何转型升级?基本方面就是从“出售商品”的场所变成“出售生活”的场所,商场的收益不再是“中间差价”,而主要源于“生活服务价值”。简单地说,未来的商贸企业将不再是以“卖鱼”等商品为主,而是教你一起如何做鱼,或者组织消费才一起去采茶制茶。实际上,2017年马云提出的“新零售”以及苏宁推出的“苏宁小店”等,实质上就是各类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引入到商业经营中。在这方面,广州正佳广场就是典型的成功案例。

 “生活化”趋势推动着传统商场变革只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手机购物导致“零售到家”、外卖服务、在线消费等“宅居经济”的迅速兴起。而这一次疫情导致的延迟上班、开学、开业,使得“商贸”与“家庭生活”实现了更广泛的对接,除了聚会、交往等必须要亲临现场消费外,“渠道下沉”到社区和家庭,使得商贸的功能中越来越以提供生活服务为主了,商品开始逐步只是“出售服务”中的一部分了。

3、体验化:以互动参与为导向的消费体验正成为商业革命的推动力

在成熟的市场化、法制化环境下,商品信息、商品质量越来越有保障,数字化、生活化等趋势的叠加,更使得“消费者心智”越来越难被打动。那么,在新时代,商贸如何吸引消费者,如何促进消费?关键在于,如何提供最能打动和吸引消费者的体验场景。

从目前的动态看,这种新的体验场景有三个方面:一是以传统市场和商场、餐饮改造升级而来的新场景,如广州轻纺交易园、正佳广场等;二是以各类网红直播、网红打卡基地为主的新场景;三是从传统公共场所等延伸而来的新场景,如机场、高铁、地铁、风景区等。

进一步说,传统商场以优质服务、待客如宾式的体验,与当前新商贸背景下的体验,有着本质的差异。新商贸的“体验价值”强调的是顾客消费者与服务者平等的互动、参与、共享、分享,而不是传统售货员那种“单向输出”式的体验。因此,如何跳出传统的商场式经营模式,营造各种新的体验气氛、实现真正的“人、货、场”重构,发展各类“直接带货”、时尚定制、个性体验,就是这一轮商业创新的主要领域。

疫情过后,建议经营困难的传统批发市场、购物中心、商场等,多从体验场景重构角度入手,转型创新。同时,为了激发消费,建议大湾区各城市制定相应的方案,发展一批示范性网红直播基地、时尚创意园区。

(四)落实四大行动:推进“十百千万”工程

粤港澳大湾区有着广泛的商贸创新条件和优越的现代商贸资源,然而为什么在数字商业领域,相比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而言,近十年来却发展滞后?有二个原因:一是过去传统实体商业过于繁荣和发达,导致转型升级的阻力过大,抑制了商贸新业态、新模式的发育成长;二是一直缺少一个淘汰旧业态、旧模式的“引爆点”和“加速器”。显然,当前疫情带来的冲击,尤其是可能出现的近15%的市场、商场和商户的关门歇业,则可能成为湾区商贸实现结构性变革的拐点。对此,我们认为提前布局,采取四大行动,推进新商贸时代的到来。

1、打造10个以上示范性数字商业产业园区

基于租金、成本等经营压力和对市场的担忧,疫情过后有一部分商户和商家将退出原来的市场和商圈,但他们不会离开商业以及所在城市,因为这里是他们的家,他们的客户资源仍然在。对于这些中小型商贸企业,可以引导他们进入新建或改造的数字商业产业园区。包括供应链、渠道、中间商、采购商、专业服务商、物流服务、会展服务、餐饮、商品定制等各类分散的商家,都可以是这类园区的客户来源。因此,打造一批综合性或专业性的数字商业产业园区(包括以商贸为主但包括旅游、文化、教育等功能的时尚创意园区),不仅可以承接传统市场和商圈的商业转移,而且能够大大提升城市更新带来的土地价值,形成新的商贸科技园区和价值园区。

这种数字商业产业园区可以比照早期的工业园区进行布局,分为省、市、区(县、镇)三级。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省内九个城市,可打造10以上的示范性数字商业产业园区。其中,广州作为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宜布局二个,即琶州国家级数字商业园区(作为国家级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试验区内的一部分)、黄埔临港经济区新贸易中心。此外,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其他各地市至少打造一个类似的园区。对于这些的园区,政府应该比照类似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政策,给予扶持。这项工作可以直接由广东省商业厅负责,制订相应的实施方案。

2、打造100个以上示范性网红直播基地

网红直播带货,它是商业体验化的产物,在目前刚刚起步。目前,国内最主要的网红集中在浙江杭州。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有广州创投小镇、肇庆四会玉器城等一批知名的网红直播基地。但相对而言,这些网红直播基地大多还处于探索阶段,从业态到模式都还要进一步“固化”。

面对疫情冲击,无论是生产商,还是消费者,都需要重新建立起“商业链接”,显然,网红将比传统商贸企业具有更大的影响力。更主要的是,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选择个体性的商贸创业,引入网红直播机制。同时,越来越多的商贸企业、工业企业也开始构建自己的网红直播中心或基地。因此,我们建议,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未来一至二年内,至少可以打造100个以上的网红直播基地,平均每个地级在10个以上,基本上每个区、县或中心镇至少有一个。或者每个主要的产业集群尽量有一个。这些网红直播基地,既可以是传统批发市场或商圈转型升级而来,也可以传统的工业区、大型厂区改造而来,也可以新建。对此这些基地,建议各级政府部门给予一定的经费扶持。

(三)打造1000个示范性社区商业中心

随着社区商业、到家零售以及商业经营的“生活化”,未来的商业重心越来越转向街道、社区,传统中心城区的商圈将逐步变身旅游景区或商贸创意园区等新的形态,这也就是说,贴近居民生活的将是大量社区商业中心的快速发展。这些社区商业中心,本质上就是社区的生活中心、消费中心,包括商业购物、餐饮住宿、影视娱乐、休闲保健、文化体育、物流配送的前置仓等各个方面的数十种业态。各示范性商业中心至少拥有不少于5万平方米的商业面积。

原则上,每个街道或乡村至少有一个社区商业中心。考虑到疫情冲击带来的影响,可以在疫情过后,推动各级商务部门,以发展社区商业中心为切入点,全面刺激消费,恢复商业繁荣。至于示范性社区商业中心的建设标准以及评选方法、鼓励措施,都宜由省商务厅出台方案,由各级政府商务部门负责落实。

(四)发展10000家以上的智慧型品牌连锁便利店

在这方面,国家商务部出台了相关文件,在全国范围内鼓励品牌连锁便利店的发展,尤其是在社区、小区和生活区的布局。其中,苏宁、京东、阿里都代表性企业,都声称要在全国要发展10000家以上的智慧型的品牌连锁便利店,即新零售网点。对此,作为应对疫情冲击的重要措施,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的各级政府,可以结合促消费、惠民生、城市更新改造等,对那些生存困难且仍然市场需求的中小商贸企业,直接推动他们走上品牌连锁便利店发展道路。

建议大湾区内的九个城市,每个城市至少引导、培育和发展100家以上的智慧零售店,从而缓解疫情冲击带来的社区内中小型商户关门歇业带来的影响。

此外,除了已经被重视和已经发布的各类稳定商业经营的常规性措施外,还有其他已经被广泛应用的对策措施,这里就不一一提出了。以上四个方面的对策主要是从新商贸、新格局和新体系重构方面,为大湾区商贸如何转危为机,借机上一个新台阶而设计的。

( 王先庆, 广东财经大学商贸流通研究院 院长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会长)


点赞(0)

立即下载

相关下载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