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是破解科研与经济“两张皮”难题、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有效途径。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需要在更好发挥原始创新人才、技术转移人才、技术转化人才作用上下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研和经济联系不紧密问题,是多年来的一大痼疾。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科研和经济始终是‘两张皮’,科技创新效率就很难有一个大的提高。”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是破解科研与经济“两张皮”难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对于聚焦河北京津冀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中心的协同创新战略定位,推进以“52111”工程为主要抓手的“京津研发、河北转化”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是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有效路径

实践表明,科技成果的高转移转化率是一些发达国家位于世界科技、经济竞争力前列的关键所在,而支撑这一关键的秘诀是创新链与产业链之间人才链的塑造,通过人才链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从而切实提升技术转移转化的成功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是从A到B的平移过程,而是一个从“理论突破—核心技术—样品—产品—商品”的复杂过程,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要素投入与资源整合,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等,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才链来确保技术成果从创新链向产业链的平滑转移与成功转化。所谓人才链,实质上是多节点人才的集合体,由原始创新人才、技术转移人才、技术转化人才三个关键节点人才统领,在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

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需要更好发挥原始创新人才的作用

原始创新人才是人才链顶端的关键节点人才,主要指从事原始创新的科学家和创新团队,他们是原创性科技成果的生产源头,是创新链和人才链的第一个衔接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原始创新要依靠一流人才。从实际看,我省原始创新人才不足,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匮乏。同时,“重研发、轻转化”的科技评价导向令原始创新人才的专利转化内驱力不足,导致创新链源头技术供给存在高位化、与实际需求脱节等问题。因此,一方面要重视加强培育和引进一流的原始创新人才,另一方面要通过成果评价机制改革倒逼科研院所明确自身战略定位,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双轮驱动、齐头并进”,引导我省原创人才树立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正确科研导向,确保创新链源头技术产出的靶向性和适用性。

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需要更好发挥技术转移人才的作用

技术转移人才是人才链中端的关键节点人才,主要指既具有科研背景又了解市场需求的技术经纪人,他们是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双向衔接的纽带式人才,是决定科技成果能否顺利转移的关键要素。美国斯坦福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依托一支既有丰富学术背景和产业从业经历、又懂商务沟通技巧的技术转移团队,上连创新链,下延产业链,为硅谷的崛起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从我省实际看,多数高校和科研院所不重视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忽视他们在沟通创新链与产业链环节中的重要作用,致使技术转移转化的实际成效差强人意。改变这种状况,要重点抓好省内技术转移高端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学习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等高校的先进培养理念,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中有针对性地培养既有深厚专业背景,又懂法律、懂市场运营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创新技术转移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将成果转化业绩贡献作为重要指标纳入现行技术转移人才评价体系。同时,积极探索在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增设技术转移类奖项、将技术转移人才纳入国家职称和职业资格序列等有效举措,提升技术转移人才的社会认可度。

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需要更好发挥技术转化人才的作用

技术转化人才是人才链末端的关键节点人才,主要指那些技艺高超且具有工匠精神的技师和工程师,他们是确保技术在企业真正“落地”,推进技术工程化、产业化的根本力量。重视技术转化人才,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现实需要。没有大国工匠,难有大国重器。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体现了我国对培育工匠人才的重视。从我省实际看,很多领域基础技术工种、高水平技能人员短缺,而且技术人才的源头性供给不足、质量不高。改变这一状况,需构建高起点、多模式的技术转化人才培育提升机制。推动省内院校与国内外知名职业院校共建特色院系或专业,建立跨区域职业教育集团,实施现代学徒制和新型学徒制,通过共育共训提升技能人才素质水平。积极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及其他国家级职业技能竞赛,申办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基地,通过国内国际重大赛事“选将”“练兵”。切实提升技能人才地位,从源头上培养科学精神、工匠精神,通过给予专家待遇、实施重奖激励、进行重点宣传等方式,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支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我要投稿

立即
投稿

我要分享

我要评论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