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农产品进入冷链流通的比例在95%以上,我国仅为5%左右;2015年, 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为20%、30%、36%,仅果蔬一项因运输储存不当导致的年损失已近千亿元。可见,我国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甚至已经影响到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物流标准和服务规范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在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生鲜农产品物流的标准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与上下游产业对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实际需求以及产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相比,规范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上各环节市场主体的标准规范体系还不完善,部分领域的标准规范仍然缺失,标准执行不到位等现象。实现中很多正在运营中的冷库设备陈旧,建设不达标,无法实现运输、仓储等环节的无缝对接。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上冷链“不冷”和“断链”现象仍然比较普遍。目前, 推荐性的标准比较多,强制性的标准却仍然较少,产生了很多不规范的现象。

    2.基础设施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从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上冷链物流发展的总量看,我国冷库保有量是每人0.07m3,明显低于美国的0.36和日本的0.33,人均冷藏车保有量也仅有日本的1/11。虽然在近几年在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投资热潮的带动下,以冷链物流园区为代表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基础设施迅猛发展,但是由于缺乏对市场形势的准确判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物流建设基础设施存在较为明显的结构性矛盾。以冷库为例,从使用功能角度来看,我国存储性冷库多、流通性冷库少,冷冻库多、冷藏库少;从分布区域看,销售地冷库多、原产地的冷库少,华东发达地区的冷库容量占到全国冷库总容量的近40%,西部和东北地区则不到10%。由于在部分地区冷库相对集中,导致已经出现了高消耗的“价格战”等过度竞争现象,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

    3.整体保鲜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企业硬件中的运输设备、冷藏仓库基础设施陈旧, 发展和分布不均衡,冷藏保鲜率低;同时, 受技术装备限制,主要保鲜技术为防腐剂保鲜技术和冷藏保鲜技术,气调保鲜技术发展慢,减压、生物、臭氧等保鲜技术更是发展缓慢,实用极少,因此,在生鲜产品的流通过程产生的损耗非常高。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以“冰袋+塑料泡沫箱”为代表的传统手段仍然占据着主流。


    4.行业信息技术欠缺

    信息技术欠缺和信息管理水平落后也是制约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大部分生鲜农产品的物流运输尚未配备定位、温度监控等信息化设备,仓储管理、运输管理、订单管理等信息化系统尚未大范围普及。由于缺乏信息技术的支撑,信息管理水平的落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企业缺乏覆盖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全过程的信息化监控手段,存在着大量“断链”的隐患,直接导致供应链监控盲点的出现,后果就是在各个盲点直接就没有冷鲜保藏或者不同程度的不合标准,从而最终结果就是生鲜供应链的名存实亡,最终产品的腐败率提高,极大地增加了整条供应链的成本。

    5.企业管理技术落后

    就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技术来讲,国内企业对其还处于感性认识期阶段,比如生鲜供应链的成本管理和优化,只有小部分企业在了解后能在处理物流成本活动中有所重视, 但控制与优化的水平也是很有限, 其解决问题的力度不够, 企业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实践都需要提高。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我要投稿

立即
投稿

我要分享

我要评论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