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庆,广东财经大学大湾区 双循环发展研究院(商贸流通研究院)教授。 彭雷清,博士,广东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

    接要:国际消费中心是国际大都市的主要功能,是全球消费资源的主要集聚地和制高点,更是全球时尚消费的主要发源地和引领地。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大背景下,中国各主要城市都在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被国家列入首批培育试点城市。如何才算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广州作为其中唯一的省会城市以及华南城市,它的主要特色优势何在?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战略路径到底如何选择?如何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本文在结合特色优势和短板分析的基础上,明确相应的战略思路和路径,并据此进行总体战略设计。

    关键词 国际消费中心 消费资源 消费力 新型消费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一个城市在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般而言,在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几乎所有城市的建设重心都放在如何发展工业,普遍实施“工业兴市”或“工业强市”战略,较少考虑国际消费在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相应的重要性程度和政策力度也有限。然而,当工业化进行到中后期,城市化进程加速,服务化进程提速,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而根植于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必将推动整个城市围绕消费升级和消费体系重构而进行战略大调整,一方面,要全面增强城市的消费促进功能和消费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要对整个城市的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业态重新进行梳理,构建与新时代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现代消费体系。因此,在新形势和新格局下,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对全国所有城市来说都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和新难题。

    正是因此这种充满挑战的新型城市建设实践缺少先例,更无成熟的模式和经验 ,因此,2019年10月,商务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是用“培育建设”这一用词表达了这一含义。经过一年多的准备,2021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五个城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实际上,这就是说,这五个城市也只是开始“试点”和“试验”。至于这些城市以什么样的发展方式、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并无明确的限定和要求,都需要结合各自的城市个性、发展水平、综合实力等进行摸索。

    与上海、北京、重庆等城市对比,广州的国际消费发展显然有着自身的特点,深深地打上了岭南文化、千年商都、毗邻港澳、临江临海、世界工厂腹地等城市个性烙印,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基础条件。因此,广州不应脱离自身优势和城市个性去盲目地学习或对比,更不能不切实际照搬或借鉴其他国内外城市的模式和经验。那么,广州在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过程中到底有哪些特有的特色优势?存在着哪些先天的不足和短板?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和战略路径?如何推进和实施?进一步说,广州只有走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和发展道路,才能更好地达到培育建设目标和实现试点目的。


    一、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定义与特点

    什么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牵涉到一组概念,即国际消费、国际消费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如何界定?有哪些特点?有哪些相对简要明确的标准?

    所谓国际消费,是指该城市在指定或自发形成的区域范围内,由本地或异地的市场主体在新建改建的具有国际风格或场景的消费设施与场所内,向本国或其他国家的消费者提供具有异国他乡风情文化习俗的的消费对象和内容,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对异国消费的需要。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本市本地消费者接受或享受的外国消费方式或对象,如广州本地人吃西餐或印度餐;二是外国消费者到本市本地消费接受或享受的本国消费对象,如美国人在广州吃粤菜或湘菜,或者兼而有之。也就是说,提供国际消费服务的既可以是外国商家,也可以是本土企业,但服务内容对象一定要有其他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一定时尚或流行风格的“范儿”或“味道”。同时,消费者既可以是外国人,也可以是外国人,但无论如何,所谓的国际消费一定要有适当比重的外国消费者参与才算。

    国际消费既可以是一个区域或小范围,也可以是一个城市。所谓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指国际消费比重和影响力达到一定等级的国际大都市。这里有二个限定词,“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其中,“国际消费中心”意指国际消费资源较丰富、国际消费比重较、国际知名度较高、国际消费规模较大,对国外消费者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而意味着这个城市的国际消费组织或实现功能较为强大,且规模等级及影响力达到一定标准或层次。否则,只有少量的几个外国人或几处提供外国消费方式及风情的服务场所,那就根本算不上是一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际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内涵和外延基本上与“国际消费”的概念重合了。

    基于上述定义的理解,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至少具有以下八个方面的特点,即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一般具有八个方面的特点,即:1、拥有有足够数量的外国客人或国际消费者,通常情况下,一个真正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每年外国人以旅游或商务途径前来消费的人数最少应占到本地人口的15%以上,或者绝对数超过300万人以上;2、有足够丰富的国际消费对象、业态、品类、品牌及服务且经营额达到一定规模,如国际品牌店数量等;3、有足够多的具有国际国际影响力的消费场景,包括高星级酒店、高品质购物场所、丰富多样的国际美食、娱乐、文化、运动等场所设施;4、有足够多的从事国际消费服务的商家或企业;5、有足够开放包容的多元化多样化的消费方式与消费文化;6、有足够完善的国际消费服务链,如支付、培训、语言、导购、配送、售后服务等;7、有足够多的国际消费活动、国际会议论坛、国际组织机构以及多样化的传播渠道;8、有足够完善相应的国际消费政策支撑体系,如出入境、免税等。

    在商务部等14部门印发的《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指导意见》)中,指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是消费资源的集聚地,更是一国乃至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具有很强的消费引领和带动作用”,实际上,是以一种简明的方式指出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最主要特征。因此,在随后发布的关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中,明确提出从国际知名度、城市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政策引领度等维度来评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标准和水平。这五大指标虽然忽略了消费业态创新、消费链丰富完整性、消费贡献度以及对其他区域的辐射带动力等指标,但它已经基本上能够清晰地表示一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最主要的特点以及需要重点突出落实的抓手。根据以上指标,同时提出从聚集优质消费资源、建设新型消费商圈、推动消费融合创新、打造消费时尚风向标、消费环境建设以及完善消费促进机制六个方面,指导那些“指导基础条件好、消费潜力大、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开展培育建设。

    广州作为第一批被列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培育建设试点城市,无疑是幸运的,同时它也是广州城市个性、综合实力以及在国际消费方面有着自身的特色优势的综合反映,对新时期广州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一方面,它更有利于广州主动融入到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以及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统筹运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消费供给,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升级,吸引消费回流,不断提升自身在国际消费领域的资源配置能力和创新引领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利于从消费领域增强“立足国内、辐射周边、面向世界”的全球影响力和吸引力,同时能带动佛山、东莞等大湾区及广东省其他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打造 ,有利于广州成为大湾区扩大引领消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同时,也为广州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指引,指明新方向。

    二、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独特优势

    自2019年国家提出培育建设一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以来,全国至少有20多个一二线城市提出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构想和规划或行动方案,其中有些城市提出了许多大胆而有创意的设想,如北京提出以“商品+服务”“时尚+文化”“现代+传统”构建国际消费生态、引领全球消费时尚;上海提出以“数字赋能”“科技加持”“在线服务”打造商业数字化转型、消费创新升级的新标杆;成都更是提出要围绕彰显天府文化特质、融合国际时尚潮流,实施11项重点工程,打造八大消费场景,集聚境内外消费人气,以场景为载体,实施“一场景一示范”,成为市民生活服务重要载体,创造消费新模式、生活新场景。这一方面体现各城市对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的高度重视和特别关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各城市可以说“千方百计,各出奈奇招”希望能在国际消费中心提供好的模式和经验。

   但从已经发布的近20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的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看,似乎大都仍然未跳出传统的旧商业、旧消费以及促进消费的旧思路、旧思路,都不同程度地带有旧的商业网点规划的格式和影子,都主要围绕着商圈、商业街、网红、首店、免税、文旅、夜间经济等消费业态和布局来谋划,而对《指导意见》中反复提出的有关“新型消费”以及聚集全球优质资源等给予了“淡化”处理,缺少对消费与城市个性、产业特色以及消费与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不同产业等如何深度融合的战略设计,从而使人难以清晰地了解并回答“到底要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样一个战略性问题。

    为什么出现上述情形?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各个城市对自身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真正特色优势缺少“顺序排列”,缺少动态研究和比较研究。在二三十种优势描述中,大多涉及到区位优势、交通优势 、文化优势、品牌优势 、环境优势、服务优势等,基本上大同小异,或者说是一种共有优势。如果对这些优势之间的重要性程度未给予判别,那就必然导致有关实施方案的设计和行动谋划难以与这些优势之间形成真正有机联动对应的关系。例如,当所有的城市都在强调“交通优势”、“文化优势”等优势的时候,这种优势已经在减弱甚至消失或忽略不计。因此,我们在考虑广州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特色优势时,必须是找到真正属于广州的特色优势,并对相关优势给予适当的排序,从而在此基础上,寻找、选择与确认广州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的模式和路径。

    实际上,五个试点城市完全具有不同的城市个性以及优势体系。例如,北京在国际化、交通枢纽、城市规模、人口规模等优势方面,与上海、广州相比,就并不明显,而它真正的第一独特优势就是它是中国的首都,从而中国的国际政治中心,这就必然导致它比其他国内城市拥有更多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外事活动等,这种优势是其他城市无可替代,也不可比。此外,它的第二大优势就是最多的央企以及科技、文化、教育、新闻等政府部门的总部所在地,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国际消费资源和消费力集聚于此。同样,上海在综合经济实力、国际航运、国际金融等方面都有其他城市难以超越的优势。而且,北京、上海都有一批在国内外位居前列的超大型商贸及消费服务企业,如京东、拼多多、中免以及数十家上市公司,这些都是广州不可比的。但无论如何,从国际消费角度看,北京和上海在时尚消费品的来源与及时性、气候等自然环境的舒适性方面,都永远难以和广州相比,因为广州自身就是产地,气候四季如春,几乎没有任何自然灾难发生等。因此,广州在研究如何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必须真正找到和明确自身的独特优势。总体而言,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以及深圳、成都等城市相比,广州具有四个方面的独特优势。

    (一)处于世界工厂枢纽中心和核心区的产地优势

    与纽约、巴黎、伦敦等世界一流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国内北京、上海其他主要国际消费中心相比,广州最大的优势就是产地优势。没有哪个城市拥有比广州更多更密集的产业集群和生产制造基地,而且大多就在周边100公里范围以及1小时交通圈内。这些高密度的工厂与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自身就具有孕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以及引领时尚消费的强大能力。

    广州拥有全国41个工业门类中的35个,涵盖了几乎所有制造行业。其中,涉及纺织服装、建材家具、皮革皮具、数码电子、家用叫嚣、体育用品、文具玩具、机械装备、金属加工、食品饮料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及光电、新材料、生物制药、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产业都具有巨大的消费溢出效应,并形成了广州狮岭皮具、新塘牛仔、番禺珠宝、番禺服装、白云美妆等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它们在工业互联网背景下,十分有利于消费与生产的深度融合。

    从国际时尚消费视野看,广州最具特色的优势产业是纺织服装业。它拥有全国规模最大、品类最齐全、产业链最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和分布最广的产业集群。不仅拥有服装企业及关联企业在3万家以上,3000个以上的服装服饰品牌,10000多名时尚设计师,而且是全球布匹面料市场和服装专业市场数量最多的城市,其中,中大布匹市场集群全球规模最大,有60多个布匹面料专业市场;广州还拥有有流花、十三行、沙河、石井、新塘五大服装市场集群,有超过130多个服装专业市场。这些专业市场连接着上下游,形成了从面料辅料、时装设计、加工生产、批发零售、时装发布以及相关的产业链供应链配套体系。此外,珠三角地区的20多个服装专业镇和产业集群,都与广州服装产业有着深度的产业合作关系,它们的产品展示中心以及原辅材料供应基地、产品设计中心等大多设在广州。

    广州纺织服装产业的产地优势很容易转化强大的时尚消费优势。例如,国内外其他城市的时尚服装新品,从研发设计到发布上市、更新迭代,普遍都要30天以上,但这个过程在广州都可以在15天左右即可完成,最快的甚至可以在一周内完成。这种可以根据时尚流行趋势实现从生产端到消费的快速反应和更新迭代的独特优势,正是全国各地20多万相关的面料商、采购商、销售商、服务商、直播电商以及150多万从业人员汇聚广州的主要原因。

    (二)融合千年商脉和国际商贸中心高能的商都优势

    广州是世界唯一仅存的千年商脉传承不间断的超大型国际大都市,其所形成的浓厚商业文化和全球性商贸客户关系,也是其他城市难以超越的。商脉是广州千年商都的根与魂,一直生生不息,孕育了一代代粤商。成千上万个粤商在这里成长,传承商脉,并连通海内外,形成覆盖全球近200个国家的商业网络。这种商脉源远流长,基础深厚,实力雄厚,经久不衰。从清代广州一度成为全国唯一的通商口岸到新中国“广交会”的举办,从率先在全国改革开放到全国最主要的国际商贸中心,广州之所以被国家在商贸与消费领域给予很高的战略定位,关键原因在于自身具有特殊的国际商贸基因和独特的商都优势。

    与纽约、伦敦、上海等其他城市一样,广州是一个因商而生、因商而兴的城市,其城市变迁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商业进化史。近1000万“新广州人”以此为家,成为“新粤商”,连通全国各省市,成为广州内地消费客源的主要来源。广州还是广东2000多万人华侨共同的“落叶归根”的故乡代表和联络中心,数百万潮汕商人、客家商人、广府商人与这些海外华侨有着千丝万缕的商业联系。粤商具有崇商、重商的优良传统,有着低调务实、市场敏锐、敢为人先、开放包容的商业文化,从而使广州商贸在任何环境下都能顽强的生存和发展,形成浓郁的商业氛围。同时,广州作为千年商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枢纽,历史上就吸引了海外大量客商和游客,甚至相当部分留穗定居。两千多年来,国内国外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乃至商务人流,长期高度汇聚于广州,为广州积淀了丰富的全球商业人脉和多元的海外客源关系,这种不可切割的内外连通的客源关系为广州拓展汇聚全球消费客源打下坚实的基础。

    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历经多年建设,无论传统批发、零售、贸易、餐饮、酒店,还是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会展经济,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其国际商贸流通功能得到了巨大提升。广州依托“广交会”(已经举办130届)以及600多个专业的近100万各类商户,连通珠三角数十万个不同类型的工厂及实体,共同组成内外融通、影响全球的商流、客流、物流枢纽网络,在形成强大的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同时,也形成高能级的国际消费链服务链。例如,江南果菜批发市场作为全国乃至东南亚果菜销量最大的批发市场,2020年的市场交易额达到260.9亿元,果菜单品交易量连续17年名列全国第一。同样,广州黄沙水平市场一直是全国高端海鲜进口的最主要市场。这些市场的繁荣就是商都优势的见证和体现。这也是广州能够具有打造国际购物之都、国际美食之都、国际会展之都、国际时尚之都、国际定制之都、国际电商之都的根源之一。

    (三)毗邻港澳雄居珠江龙首湾区中心的湾区优势

    广州地处广东省中南部,位于珠三角城市群的中心,毗邻港澳、紧联东盟、面向亚太地区,是广东省会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也是泛珠江流域的首位城市。珠江因位于广州海珠岛的“海珠石”而得名。自广州到南沙的近100里“一江两岸”是整个珠江的“龙首”,以此为界,分为粤东和粤西。位居珠江出海口两岸的香港、澳门实际上只是广州当年的进出品商品临时货场和转运中心之一。从世界版图上看,广州正好位于太平洋西岸生产性地带的枢纽位置,连接着我国腹地和东南亚。优越地理和区域中心优势,使广州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同时具备内外辐射带动潜能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之一。

    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引擎之一,正加速推进“广佛同城”“广清一体化”“穗莞惠深度合作”,城市辐射力和带动力正不断增强,持续扩展广州都市圈的范围,携手共建世界级城市群。“广佛同城”是全国最具都市圈特性的区域,广佛两个万亿级城市文化同源,地缘相近,同城化水平位居全国之首,成为全国都市圈发展的样本。广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广州大都市区协同发展”的战略,要求促进广州与周边城市深度协同,实现同城化发展,逐步形成生产与生活高度融合的广州大都市区。珠三角一直是广州的直接腹地,其庞大的先进制造业为广州对内、对外贸易、经济交流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也为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持续拓展的大都市圈将为广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和腹地市场支撑。

    (四)美丽花城四季如春生活美好的宜居优势

    广州地处亚热带沿海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1.5℃—22.2℃之间,素有“花城”美誉,一年四季草木常青色、花卉常开。广州宜人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非常适合开展全年全天消费,尤其是夜间消费、冬季旅游消费。广州同时又具备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居民包容大度、对外广泛开放,以及商业发达、交通方便、购物便利、美食丰富、医疗与教育条件良好、文体休闲娱乐发达、水电气供应稳定、居住环境非常优越、居民相处和乐友好的最适合生活宜居、快乐消费的超大型城市。

    总之,以上四大优势注定使广州在全国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独树一帜,从而使广州可以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形成广州模式和样本。


    三、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主要短板

    对标纽约、东京等国际一流消费中心城市以及上海等国内主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发展历史和主要经验,相对于自身的优势条件和巨大潜力而言,可以发现,广州在国际消费方面的品牌化、消费服务的体系化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短板和不足,而导致这种不足的主要原因则是由于城市商业载体开发过程中出现过度“地产化”倾向,本土房地产势力过强而自身商业经营能力不足,导致商业消费领域的商圈格局不大、网点分散以及品牌效应不强等问题。

    (一)品牌化程度不足与国际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经验表明,任何世界一流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首先要有足够有影响力传播力的国际知名度。为了吸引全球客商,汇聚全球消费者,全面提升国际消费聚客留客能力,激发和增强国内外消费者的消费力,一方面要根据品牌传播规律和科学方法,规划布局、整合提升以及重点打造一批具很高国际知名度的商圈、景区、场馆等消费载体,并使之成为城市品牌传播的标志性符号和城市地标,成为全球游客传颂和必去的打卡地。如纽约证券交易所、时代广场、第五大道;巴黎卢浮宫、香香榭丽舍大道;东京银座以及国内成都太古里。另一方面,还要通过书报、影视、赛事、节庆、展览、会议、歌曲、热点事件、现象概念、理论话题、故事传说等各种品牌传播手段,加以高水平的品牌化包装和策划,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宣传推广。

    广州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能级和潜力的场景、事件、现象,如早期的十三行、黄埔军校以及现代的广交会、广州塔等。但这些具有一定标志性、地标性的载体或符号,都存在着严重的品牌化不足现象。例如,它们基本上都是一个孤立的载体或设施,缺少系列的统筹性配套,未能形成一个消费链和传播链。“广交会”有足够多的客流,但这些客流汇聚之后如何转化成消费流,却缺少消费载体和场景;广州塔有强大的人流,但这些人来后做什么,缺少足够精密的消费战略安排。同样,广州十三行是广州千年商都的符号,但在现实场景中它仅仅只是一个汇聚服装专业市场集群的商业街区。“食在广州”以及打造“世界美食之都”,但面对国内外游客,广州美食之都的地标性聚集区或场景在哪里,甚至连广州本地人都说不清。这种服务链、消费链与传播链断裂以及各知名设施孤立存在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广州国际知名度的高水平提升。

    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新加坡等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相比,尽管广州的主要商圈、商业街以及其他消费场景或设施都有一定的国际知名度,但它们到底有哪些特色?能够形成一种现象或概念?在理论上或模式如何解释与总结?作为一个游客,到底要记住或关注它的什么内容?有什么样的通俗易懂的品牌化说法或故事传说、现象级描述?说它好,到底好在哪里?给出的理由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口号或传播语?从这些品牌传播的关键点上,广州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有较大的空间。

    (二)国内国际游客数量与消费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个城市的国际消费水平主要体现为国际消费力的大小即规模能级,即它的消费规模尤其是国际性的消费规模是否达到足够高的等级,进而接近、达到或超越其他发达先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规模水平,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就是外国游客的数量。

    国内外游客尤其是入境旅客数量及旅游收入反映了城市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数据表明,2019年,广州城市接待过夜旅游人数6773.2万人次,其中,境内旅游者5873.7万人次,略高于深圳,与重庆、上海、北京、成都、杭州等城市有较大差距。2019年,广州入境旅游者899.4万人次,但在入境旅游人数中,大部分是来自香港、澳门和台湾的游客,真正的外国游客约346万人,占比约38.5%。总体来说,相比于国内外其他城市而言,在旅游品牌打造、游客动员和组织等方面还是偏少,其发展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资料来源:上海统计年鉴(2020),北京统计年鉴(2020),广州统计年鉴(2020),深圳统计年鉴(2020),重庆统计年鉴(2020),杭州统计年鉴(2020)以及各城市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全年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稿。重庆国内旅客数量来自于2019年重庆市旅游业统计公报。由于2020年疫情,相关数据缺少可比性,因此选用2019年数据。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游客到达后消费力的激发和实现程度。相对而言,广州在这方面还存在较大不足。一方面,超大型的品牌性国际活动、会议、赛事、节庆等活动少,导致外来的消费客流量没有达到理想水平;另一方面,现有的国内外游客来广州后,其消费力尚未得到充分释放,其客单价、单次消费支出以及消费力不高。据初步测算,一个广东游客去欧美主要城市消费都在1万元以上,而外国游客来广州消费普遍在5000元以下。这比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的6000—8000元都低。这也是广州与国内其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主要差距之一。

    (三)组织化程度不高与规划引导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广州是一个市场经济高度发达且外向型经济比重较高的开放型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商贸流通与消费服务领域的各行业基本上都是由市场主导且处于自发形成发展状态。各行业普遍缺少超前战略规划布局以及做大做强的战略安排,各级政府的关注度不够,行业发展及项目的主动性谋划不多,大规模的产业整合和产业运作较少(局部区域和行业存在重整治,轻发展的现象),联合“走出去”以及对外竞争能力不足。

具体而言,与发达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相比,这种组织化不足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1、交通优势未能充分转化消费优势。广州是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是我国南方最大的人流集散中心。但长期以来,受传统“春运”等观念影响,白云国际机场、广州火车站、广州南站、广州地铁主要承担着交通疏散的功能,因此,形成的强大人流,从规划和决策上都没有重视以及形成相应的消费转化机制及体系,没有充分考虑交通、商业与消费的协同融合,缺少上海虹桥机场、新加坡樟宜机场那样的强大消费促进力和转化力,从而使部分过境人流无法转化为有效客流、商流和消费力。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每年从海陆空从广州过境的人流规模巨大,总量在3亿人以上,但这些交通人流基本上都只是过境或短暂停留,由于缺少有效的消费组织引导、消费氛围的培育以及消费服务的跟进,这些人流来去匆匆,仅仅只是为了坐车或坐飞机经过广州,真正转化为消费客流的不到1/5。这实际上,是广州消费资源的一种“浪费”。同样,广交会每年强大的客流汇聚,目前却处于几乎完全没有大型商业综合体配套的“缺链”状态,人流无法有效地转化为消费力。

    2、园区集聚化程度不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偏低。无论传统制造产业,还是主要商贸服务企业,都缺少主动性地超前战略规划布局和行业指引。尽管广州纺织服务业在全市有若干个大型的专业集群以及有特色的专业镇,但遗憾的是,全市没有一个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经过科学规划引导形成的超大型园区或集聚区,几乎全都是分散在全市各区各地的各个街村级工业园或城中村。目前,除美妆、生物、汽车、大健康等少数行业的生产制造有较大型的园区布局外,包括珠宝、家具、数码、皮具等传统优势产业及相关的专业市场,都没有与其规模和影响力相匹配的大型园区。特别各专业市场以及中小生产企业,大多是租用的临时物业,从而缺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很容易流失到其他区域,导致产业转型升级和做大做强的困难以及大规模产业整合的不易,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也较弱。

    3、消费链与产业链的协同度不高,产业消费潜力未得以充分激发。从目前来看,广州生产、广州服务、广州消费的联动性不强,产业链供应链消费链的协同度较低。例如,广州汽车制造业非常发达,规模巨大,产业链较长,然而,广州汽车流通业的整体规模和层次偏低,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虽然全市分布着数百家汽车交易市场、二手车交易市场以及零配件市场,但却没有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经过科学规划的大型交易园区或聚集区。

    (四)大型综合商业运营商缺少,“地产化”倾向严重

    一流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必定由一批优质的大型综合商业运营商和消费服务商来支撑,特别其是本土化的商业运营商更为重要。真正的商业运营商无论是在选址、开发、设计、建筑过程中,还是后期的招商、运营以及调整升级过程中,必定是从消费者出发来考虑市场定位、品牌形象、客群组织、商品渠道等商业要素,必定会从商业的逻辑和长期发展角度进行项目谋划。全球各主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大多数商业地标基本上都是这些优质的专业性综合商业运营商主导开发运营,如日本永旺梦乐城、华润万象城、太古汇等。

    但从现实来看,过去几十年中,广州除天河城、正佳广场、太古汇、百信广场、美博城、白云汇等少数大型商业物业是纯商业物业的规划布局和设计外,以及少数纯专业商业性运营商主导外,其余大多数商业物业的开发是基于房地产项目的配套和附属品。无论是早期华南板块的各大型楼盘,还是现有城市更新中的大多数商业物业,实际上是房地产开发商基于“卖楼卖房”需要而被动规划设计的商业项目。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一方面,很多商业物业是孤立的,缺少商业内在联系的,其商业经营面积、建筑建计、周围配套都是以房地产开发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的,具有明显的短期利益倾向,难及兼顾商业的长期可持续经营,甚至其商业物业一开始就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不能完全符合商业运营的要求;另一方面,这些商业物业项目的设计、招商与后续经营,大多数房地产公司内部完成,具有明显的非专业性和工作任务性质。一旦卖楼结束或其他原因,这些商业物业的经营就会出现波动。而且,为了房地产利益最大化,在商业物业的管理以及维护等方面,遵循的也是地产经营法则而非纯商业经营法则。这就是为何广州本土商业物业大多在自有品牌打造、商业氛围营造等方面投入不足、运营不力以及难以转型升级的主要原因。

    优质的商业运营主体对于城市商业气质、商圈形象等级升级、品牌吸引力、消费驱动力都起到非常重要的催化和引领作用。由于本土优质商业运营商年缺失,只能靠引入国内外其他商业运营商来填补。但遗憾的是,广州本土的房地产开发商群体力量过于强大,尤其是恒大、富力、合生创展、星河湾、雅居乐、碧桂园以及国企保利集团等一批超大型房地产集团扎根于广州,导致外来的大型综合商业商业经营商对广州“望而生畏”,进入缓慢且力度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广州商贸业的地产化倾向。不少商业物业经营者或“二房东”沉迷于收租金或提租金,导致商业生态链及竞争力持续被削弱,做大做强的动能不足。

    四、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战略选择与体系构建

    如何根据各自城市的特性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培育建设?从各城市已经发布的实施方案看,主要涉及打造城市消费地标、发展时尚消费、促进消费融合等内容,只是各城市推进的重心、着力点等各有特色,有着较大差异,这实际上由各城市的个性、资源以及主要优势决定的。广州的独特优势主要是产地优势、商都优势、湾区优势、宜居优势,因此,决定着广州在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方面可以做出更科学理性地发展模式和战略选择,走出一条更具自身特色的模式道路。

    (一)全国主要国际消费中心的特色优势与发展战略

    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总体发展和战略路径,从大方向上,14部委发布的《指导意见》实际上已经明确,尤其是主要指标和任务上已经给出了基本框架。只是各城市结合自身的特点提出的具体战略各有特色和差异。例如,北京、上海、天津如何集聚和配置国际消费资源方面,就不能借鉴广州模式,依托本地时尚产业去构建时尚产业体系,而是将重心引进国际时尚名品。同时,近年来,它们也都建成了一批超级城市地标和核心商圈,城市形象宣传也十分到位,因此,在国际消费中心的战略定位方面也容易明晰化(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利用自身的国际地位和超强实力,在集聚国际消费资源之面,都强调国际品牌商品的“首店”、“首发”,在这一方面,全国其他城市很难与之竞争。其中,上海是全国最大的消费城市和新零售的“试验田”“竞技场”,主要电商直播平台用户数量全国第一,夜间消费总额居全国城市首位,同时,上海“进博会”溢出效应明显,已成为众多国际高端品牌中国地区总部、亚太地区总部所在地,每年新设首店、旗舰店数量全国第一。显然,这些独特优势所带来的国际消费效应和能力,决定着它们从发展模式有着自己的底色和依赖。

    (二)广州战略:构建以国潮消费为核心的新型消费体系

    为什么北京、上海都能旗帜鲜明地以全球品牌的首店首发来突显它们在国际消费资源的集聚地和引领地,而广州不适宜走这一条道路 ?至少有三方面的原因决定着广州不可以在这方面作为战略重心:1、广州在全球城市中的地位不宜北京、上海相比;2、北京中国的首都,其外交外事活动最多,自带“全球时尚引领”的光环,而上海是“进博会”所在地,本身就是以进口为主导。反之,广州长期都是以出口商品为主导,过去“广交会”一直以出口为核心的;3、其他城市尽管也都有各自的制造业体系,都没有广州的这种源于加工贸易且规模庞大的时尚消费品产业体系,更没有以定制消费等新模式为特色的国潮消费基础。因此,广州为了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方面始终能够挤身一线阵营,在战略设计上,就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重点发展“互联网+消费+产业+服务”的独特模式,以国潮消费品牌为核心,在国际时尚消费方面实现“弯道超车”,全面构建以国潮消费为核心的新型消费体系,从而在这方面继续引领全国。

    从当前消费升级在促进国内大循环和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导向看,“国潮消费”才是引领这一轮消费发展的核心。所谓国潮消费就是以中国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以及具有中国文化符号的本土商品品牌为基础的消费行为。在传统消费体系下,受消费结构、消费能力、消费体系以及时尚消费人群的规模、时尚消费品的来源及渠道等多重条件约束,引领消费升级变革的主导力量基本上是各种进口的外国品牌,从早期的服装、家电、皮具、食品到现在的手机、汽车、珠宝等,国产品牌与外国品牌从产品形象到品牌定价,都不在一个能级上,民族消费品牌自信处于虚弱的状态。显然,在这样的消费体系和消费格局下,国内消费力离支撑强大国内市场和国内大循环格局还有较大差距,更谈不上消费高质量发展。因此,要改变这种消费旧体系、旧格局的关键,就是要围绕以国潮消费为核心的新型消费体系进行破局。强大的国内市场必须是以强大的国潮消费来带动和支撑,也才能使我国消费格局实现从量变到质量的全面升级。

    在新一轮消费升级大潮中,如何全面构建以“国潮消费”为核心的新型消费体系,可以说是消费升级的基本战略。其它各种业态的新型消费,如时尚消费、电商消费、定制消费等,都宜以国潮消费为核心,并形成各种消费链条和消费业态的协同联动,进而形成更多的消费新增长点,增强消费力。以新生代、网络购物、个性定制为特色的国潮消费,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产业链和消费链体系,牵涉到原创技术、原创设计、自主品牌、自主渠道、自主定价以及生产端到消费端的各个环节。只有顺应消费发展规律和趋势,找准消费增长的重点领域,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构建与新一轮消费升级相匹配且以国潮消费为导向的新型消费体系,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才能更为持久而长远。

    显然,广州在打造以服装、美妆、家具、珠宝等为对象且以定制消费为基本业态的国潮消费新体系,在全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可能性,以此为战略路径,也最能符合实际且更容易成功。

    (三)广州以国潮消费为核心的新型消费体系的构建

    新格局下广州新型消费体系的构建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整体战略目标及导向;二是整个体系的主要内容;三是最有特色和支撑性的主流业态。

    1、广州国际消费中心的个性特色与战略目标

    广州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既要对标国际一流以及并符合国家提出的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基本要求,同时又要体系自身优势和城市个性特色,强化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差异化,因此,从战略设计上,一方面,特别要突出出以基于本地制造业的“国潮消费”为基本导向,另一方面,同时要强调以个性定制为主流业态,并与国际时尚、电商直播相融合的新型消费业态。在此基础上,形成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体系。

    一是打造国潮时尚潮流引领中心。以时尚引领消费,以潮流助推消费,把广州发展成时尚流行策源地、时尚文化交汇点、时尚品牌集聚区、时尚商品集散地和时尚活动荟萃地。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时尚传媒品牌,打造国际时尚消费的风向标。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时尚消费商圈。参照国际先进经验和标准,培育新型时尚消费发展载体。

    二是打造国潮尚品名品展示中心。充分发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等展会的品牌集聚作用,吸引中国制造产品到广州销售,把“中国制造力”转化为“广州消费力”。巩固提升国家质量强市创建成果,加大质检中心等平台建设。打造先进制造业服务业体系,推动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三是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新型消费创新中心。鼓励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实体商业转型升级。打造一批智慧商圈、时尚体验聚集区、高品位特色商业街和夜间经济聚集区。推动商品交易市场优化升级,培育现代供应链综合服务企业。大力发展体验式商业,引导购物中心、大型百货差异化主题定位,向智能化、多样化商业服务综合体转型。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商品和服务消费互动融合、流通和生产对接融合,推动商旅文体、游购娱融合发展。及时发布和更新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消费信息。

    2、以新型消费为引领,促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新型消费”是这一轮消费升级和消费发展的主线。2021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28部委发布了《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大力支持新型消费多领域发展。其中,特别强调,进一步培育新型消费,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 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32号),以此作为全面促进消费、 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举措。

    所谓新型消费,也指“新消费”,是指指由数字技术等新技术、线上线下融合等新商业模式以及基于社交网络和新媒介的新消费关系所驱动之新消费行为。 在当前背景下,由于互联网、快递物流、移动支付、网络通讯、人工智能无所不在,因此,几乎所有的传统消费都变成了新消费。比如,传统的小食店由于引入手机点餐、移动支付、在线服务以及透明厨房、外卖服务等,也就成了“新餐饮”。同样,传统的小卖部,由于引入了在线下单、快递配送、第三方补货、在线盘点等,也在一定意义上演变成了“新零售”。新型消费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数字消费”。

    新型消费涉及多种业态,如国潮消费、个性定制、网红直播、夜间消费、假日消费、免税消费等。其中,国潮消费往往同时与个性定制、品牌消费、网红直播等消费业态重叠在一起,形成复合型新型消费体系。在这方面,广州最突出的是定制消费。这是源于产地优势、设计优势等多重优势而形成的。广州的特色优势产业中的时尚服饰、家具建材、箱包皮具、美容美妆、珠宝首饰等制造产业最容易推动“时尚定制”业态的发展。例如,全国最早的时尚家具定制体系就诞生在广州,并孕育了尚品宅配、欧派、索非亚、维意等近10家新业态上市公司,形成了全国最密集的定制类上市公司集群,引领了全国的个性化互联网定制消费,真正实现了C2B模式的全产业链覆盖。这种新型消费体系的形成,得益于广州及周边城市数万家家具工厂以及万亿级产业链,只有这种覆盖全球的庞大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才更容易孕育消费的新业态新模式。特别在消费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以数字经济为纽带,并大量引入它们的时尚设计师团队和理念的基础上,融入个性定制、电商直播等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消费链与产业链深度触合,更容易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世界一流时尚消费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广州在上述领域完全有可能走在世界前列。

    3、找准增长点:明确新型消费发展的重点领域和着力点

    明确未来着力发展的重点消费领域,找准增长点,是形成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及选择的第一步。近几年来,广州已经在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方面提前进行战略布局,提出围绕实施“尚品”、“提质”“强能”“美誉”等工程,加快消费转型升级。根据前述战略设计以及选择,可重点从三个方面推进新型消费发展。

    推动国际消费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应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传统优势产业实施“人、货、场”全面重构,促使其订单形成方式、生产组织方式、产品设计方式等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支持企业实现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全产业链的以定制化为导向的创新发展。尽可能多地引入时尚设计、个性化定制等新型生产方式,形成更多的引领全球消费的国潮自主品牌、时尚产品和服务方式,从而使广州成为更为强大的工业消费品产地中心、品牌孵化中心、全球定制中心以及全球分销中心。

    2、推动国际消费与商旅文等深度融合。传统消费一般都是在商业零售推动下完成和实现,消费链太短,功能简单,是工业化水平低和消费服务不发达的产物,基本上是一种物质主导的温饱型消费。现代消费更多的是品质消费,是一种物质与精神并重的校的型消费,在消费方式上更注重个性化、时尚化、品牌化、体验化。过去相当长时期内,广州在零售购物、餐饮美食、酒店旅游、休闲娱乐、美容美妆等领域的消费都走在全国前列,引领国内潮流,大量新业态新模式都是始发于广州。在新时代,广州仍然具有推动消费与商业、旅游、文化、体育、医疗、教育、艺术等各个领域深度融合发展的有利条件。广州正佳广场、长隆、渔民新村等企业的体验式消费服务都在全国处领先地位,这就是融合发展的典范。广州应加大对这些“新型消费”现象级案例的品牌化推广,并形成全球影响力。

    3、国际消费与新场景打造深度融合。随着城市更新、新城区建设以及国际机场、高铁站场、地铁以及其他交通枢纽设施的不断建设,传统的出行方式、交往方式以及工作方式、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巨变,一个城市的消费中心也开始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扩散,消费客流更多地从传统商圈型开始向新型商圈、大型景区、商贸园区和综合交通枢纽聚集,从而针对各种客流客群提供了新场景的需求。这些新场景需要从客流动线上改变传统的城市空间布局和连通体系,从而聚集更强大的消费动能,形成新具有吸引力的消费场所。就广州近期而言,围绕“一江两岸”、黄埔湾区、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南站、南沙新区、广州塔、花城广场、天河路商圈、长隆万博商圈、大学城等,打造各具特色的新型消费聚集区,无疑都是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和行动。

   作者简单:王先庆,广东财经大学大湾区双循环发展研究院(商贸流通研究院)教授,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会长,华南商业智库理事长,广东省全链产业研究院院长;

    彭雷清,博士,广东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广东财经大学商贸物流与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



点赞(2)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我要投稿

立即
投稿

我要分享

我要评论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