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整理美化、江湖河海治理、防风治沙植树、防治工业污染等,这都是事关中国蓝天、碧水、净土的基本行动,同时也事关工业、农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转型发展。可以相像,对960万公里土地和300多平方公里海域进行美化治理,对分布在这些上的江河、山川像建设家园一样进行“梳妆打扮”,那该是一项多么宏大的工程和伟大的事业!!!
2023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指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到2027年,美丽中国全面建成。
《意见》要求,建设美丽中国,一是要全方位提升。坚持要素统筹和城乡融合,一体开展“美丽系列”建设工作,重点推进美丽蓝天、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山川建设,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中国新画卷。二是要全地域建设。因地制宜、梯次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域覆盖,展现大美西部壮美风貌、亮丽东北辽阔风光、美丽中部锦绣山河、和谐东部秀美风韵,塑造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美丽中国建设板块。三是要全社会行动。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行为自觉,鼓励园区、企业、社区、学校等基层单位开展绿色、清洁、零碳引领行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
此外,《意见》还特别提到,要加快数字赋能。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实施生态环境信息化工程,加强数据资源集成共享和综合开发利用。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加强生态质量监督监测,推进生态环境卫星载荷研发。加强温室气体、地下水、新污染物、噪声、海洋、辐射、农村环境等监测能力建设,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协同监测全覆盖。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预测预报水平。实施国家环境守法行动,实行排污单位分类执法监管,大力推行非现场执法,加快形成智慧执法体系。
同时,《意见》还强调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协同促进作用,在服务重大国家战略、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强环境风险评估与管控,提升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对能力。加强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管理,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项目审批。完善“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
《意见》还提出了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措施。要加强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推进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溯源、治理等关键技术研发与攻关。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国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显然是进一步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更主要的是,它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又拓展了空间,为产业转型升级延伸了新内容。在治理大江大河、山川峡谷等过程中,必然要用到各种工程机械、水泥钢材等,需要通讯、电力、道路等支撑,更需要净水、环保等高新技术,这一系列建设牵涉到成千上万个细分产业门类,从而为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带来更大更多的新机遇。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无限可能。这不仅是一个经济目标,更是一个生态目标,它需要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这也就意味着,在未来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更要关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政府需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企业进行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监管,确保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损害生态环境。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重人才培养。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才能更好地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教育、培训和实践,培养出一批既懂经济又懂环保的高素质人才。
总之,“美丽中国”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的全面发展,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美丽、繁荣和富强。
(王先庆,广东白云学院现代产业研究院院长,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会长)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