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年的努力奋进,广东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省政府工作报告亦首次提到广东的优势所在、信心所在、底气所在。


    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背景下,作为经济大省,广东今年的工作部署和各项举措,引发关注。为此,南都记者请来京粤两地7名专家,共同帮读者研读报告,研读广东社会经济发展前景。


  关键词:经济信心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余淼杰: “多组数据说明广东经济发展的底气所在”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余淼杰认为,作为我国的第一大经济大省,广东的经济发展好坏决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状态,广东经济的好坏,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发展好坏的一个晴雨表,或者是一支标杆和旗帜。


  余淼杰也注意到,报告中的多组数据可说明广东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信心所在、底气所在。


  2021年我国进出口额为39.1万亿人民币,破六万亿美元。其中出口占21.7万亿,进口17.3万亿。这意味着,贸易顺差创了新高。这当中,广东一个省就占了全国出口的逾20%。余淼杰认为,这个成绩非常了不起。


  同时,广东拥有1500多万市场主体,7000万劳动者、1.27亿常住人口共同形成的市场红利。目前,全国有1.3亿个市场主体,广东占比就超过10%。余淼杰认为,这也是广东之所以能引领全国各省份,成为佼佼者的优势之一。


  在当下劳动力比较紧张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要向前发展,不可能再靠比较便宜的劳工成本,而是要形成一个国内的统一大市场,来实现市场的红利。而广东又恰恰因为有先进的工业设施和先进的工业基础,在新式化融合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何谓新式化融合?余淼杰介绍,就是要做到新型的工业化、新型的城镇化、新型的信息化以及新型的农业现代化。而广东是通过信息化给工业化赋能,然后工业化和城镇化协同共同发展。


  广东作为全国最大的贸易大省,作为跟东盟国家合作的一个桥头堡,余淼杰认为,只要抓住了RCEP(《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协议》)这一得天独厚的先机,鼓励企业走出去,引进外资,加上“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如火如荼地建设,广东就能做到“出口目的地的多元化、进口规模的扩大化、一带一路的差异化”。


  余淼杰说:“我对2022年广东的经济充满了信心,我相信2022年,广东的经济增速一定可以超过6%。”


  关键词:大湾区建设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陈广汉: 大湾区建设不只专注高科技,现代农业也很重要


  和去年相比,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大湾区美丽乡村和都市现代农业。


  “以前谈到大湾区,大家可能会专注于高科技这块,事实上大湾区现代农业也很重要。”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陈广汉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说。


  “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要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今年则再次进行了强调。而我的理解,想要推进这一工程,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硬件的打造,即推进湾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城际轨道、高铁,以及与港澳之间的大型跨境基础设施。“这将有利于人和物的加快流动。”二是软件方面的打造,“这是体制机制的问题,如商事制度的衔接、职业资格的互认、标准对接等等。”


  “数字湾区”也是被重提的关键词。“在广东省新一轮科技及产业革命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这点上,广东走到了前列。”广州要加快建设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推动数字人民币、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等试点落户。而深圳则要高水平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等建设。“这将推动整个湾区的产业升级。”


  陈广汉注意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针对大湾区的未来发展,还首次提出要“建设大湾区美丽乡村和都市现代农业”。


  “这是推动区域平衡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的新思路。”他表示,整个大湾区近8000万人口。“很多地方都瞄准大湾区的菜篮子与工程,提供优质的农副产品过来。我们本省也应该从中发现商机,推动区域平衡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他建议,可以通过引入资本和人才,发展湾区现代农业。


  关键词:营商环境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 广东应自我加压,对标更高标准推动营商环境改革


  “广东的营商环境做得是很不错的,它的民营企业、500强企业,研发强度、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都在省域经济中名列前茅。”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表示,要评价一个地方营商环境改革的成效,最终要看营商效果。张燕生表示,虽然广东省的营商环境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仍有进步的空间和潜力。下一步,广东省建设营商环境应对标更高的标准,短期与香港、新加坡对标,长期与伦敦和纽约对标。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要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提出支持广州、深圳开展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落实国家新的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等改革举措。


  张燕生认为,在转折时期,广东应自我加压,对标更高的标准推动营商环境改革。


  关键词:双循环


  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 广东在双循环中,要继续利用好国际市场优势


  “从国际的资金链、产业链到技术创新链,广东省坚持对外开放,不会因为疫情,走一条闭关自守的道路。”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对南都记者表示,广东在双循环中,要继续利用好国际市场优势。


  陈鸿宇认为,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粤东粤西粤北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与国际市场的资源链接不够紧密,亟待与珠三角都市圈交融发展。他认为,报告反映了广东省积极为粤东粤西粤北产业集聚发展拓宽空间,加大资源统筹、政策供给力度。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粤东粤西粤北各市要下大决心优化营商环境,大抓招商引资,增强产业承接能力,打造珠三角产业拓展首选地和先进生产力延伸区。


  “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广东省既要立足于当下又要深谋远虑,非常重视推进新兴产业建设。”陈鸿宇表示,为弥补技术短板,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将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另外,金融、人才和企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要配套跟进。


  广东是工业大省,产业带密布。在推进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强化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抓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每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至少建设一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或制造业创新中心”。


  关键词:促进消费 


  广东财经大学教授王先庆: 促进消费需考虑把工业品转换为内需消费亮点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推进广州、深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规划布局若干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打造特色商圈和示范步行街,建设大湾区国际消费枢纽。这是继2021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广州、深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布局一批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后,再次强调刺激消费的重要性。


  “过去广东在工业化过程中,不断扩大贸易和出口,但在促进消费方面仍存短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王先庆对南都记者表示,珠三角遍布产业带,要将生产的工业品转换为内需市场消费力,“服装、化妆品、家居建材、食品等等,怎么把这些产品变成消费亮点?”


  王先庆认为,广深在刺激消费方面,品牌建设有待加强,打出“地方牌”,建立上下游产业链标准体系,完善配套服务。而粤东粤西粤北城市要加码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就近聚集本地消费力,突出当地文化和特色。


  “广东的跨境电商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王先庆表示,广东产业基础扎实,粤东、粤西地区也有专业特色镇和产业集群,能够通过跨境电商来扩大贸易、扩大消费,线上线下融合。但是,塑造地方产品品牌能力方面有待提高。扩容跨境电商综试区,要着力破解区域不平衡,打通平台、人才、渠道障碍。


  焦点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 新型举国体制“广东路径”隐含三个特点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对新动能的培育,给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留下深刻印象。“广东去年经济增长有赖于新动能,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就是新动能。未来,新动能、新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一再强调通过科技的自立自强去培育发展新动能。”郭万达说。


基础研究也要面向产业需求

 

  近几年来广东一直把科技创新摆在重要位置,但今年报告更加突出“基础研究”,首次提出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广东路径”,实施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将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


  郭万达认为,新型举国体制“广东路径”隐含三个特点:一是以企业为创新的重要载体,而这本身也是广东的优势;二是以新型科研机构为支撑,新型科研机构就是“四不像”,既不像大学、国企,也不像科研单位、事业单位,它融合各个学科、采用灵活机制;三是面向产业需求的基础研究,产业发展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问题,需要基础研究的突破。


  对于人才培养,报告也有颇多亮点,包括四个首次写进报告的人才培养措施:要实施制造业人才专项行动和人才计划;推动省内单位与港澳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引才联合体;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鼓励科技工作者专注科研事业。


  郭万达表示,这些新写进报告的措施都是相互联系的,人才需要有载体才能发挥作用,有了载体还有机制问题,赋予科学家更大的权力就是激励机制。“科学研究,科学家是主体。企业创新,企业家是主体。政府需要的是投入,保障基础研究的运作,也可以进行制度创新,激励科学家更好地发挥作用,营造好的人才环境。最后还有成果转化问题,包括知识产权的界定以及相关的法律保障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培养人才。”


“工改工”隐含了三大好处


  除了科技创新,制造强省也被摆在2022年工作计划的前三位。今年,“工改工”首次写入报告。报告提出,深入推进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攻坚战,聚焦“工业改工业”,强化产业用地保障。


  在郭万达看来,“工改工”针对的是珠三角地区,同时隐含了三个好处,一是产业的转型升级,二是原地区的产业提升后部分可能会转移到周边,能带动粤东粤西粤北的发展,三是继续保留了制造业的用地。


  报告还提出,建设高水平产业空间,新规划布局一批省级产业园,鼓励各地打造特色产业园,促进各类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创新发展。郭万达表示,“产业空间”这一提法跟以往的产业园或者工业区比起来,在内涵上有所不同。产业园或者工业区有1.0版本、2.0版本、3.0版本、4.0版本,1.0版本是传统的加工工厂,2.0版本是大型工厂群,到3.0版本是智能制造的工厂,4.0版本可能是写字楼式的工厂,也就是“工业上楼”。


  “从1.0到4.0,都属于产业空间,只是制造业的形态有些变化,但这并不是说不需要工厂式的制造业园区。有一些工业是没法上楼的,但它的智能化程度很高,依然是高水平的产业空间。”郭万达说,从另一个更大范围的产业空间来看,还应包含制造业的上下游,有研发、有设计、有配套,有制造业的各种形态,这也是新动能的应有之义。 


推进四链深度融合


  郭万达认为,广东的“稳”对整个国家的“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产业链、供应链方面,广东的二十个产业集群都拥有很完整的产业链。现在,广东正在推进四链融合,即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政策链的深度融合,将进一步有助于“稳”字当头。


  对于怎么稳?郭万达表示,信心很重要,预期很重要。除了产业的发展、营商环境的优化,更好发挥政府的服务作用很重要。“相比很多地区,广东的经济外向度更高,国际化程度更高,市场化程度更高,政府要推出更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得大家的信心更足、预期更好,这样才能给全国的‘稳’做出贡献。”


  广东省能源技术经济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于文益: 大力调整能源结构传达什么信息?


  广东能源结构调整持续优化。据最新数据,2021年,广东新投产海上风电和光伏发电量,相当于31万家庭一年用电量。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被列入2022年广东省十大重点工作之一。报告还明确提出“制定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和碳达峰实施方案”。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亮点?传达出怎样的信息?南都专访了广东省能源技术经济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于文益。


去年海上风电、光伏发电量相当于31万户家庭1年用电量


  根据省政府工作报告,过去一年,广东大力推进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新投产海上风电549万千瓦、光伏发电225万千瓦、抽水蓄能70万千瓦。


  根据于文益计算,海上风电549万千瓦相当于165亿度电,约为27万户普通家庭一年的用电量。光伏225万千瓦相当于2.2亿度电,约为4万户普通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广东是花了很大力气、做了很多工作的。这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规模的增加,对广东用能绿色化、碳排放总量控制、碳排放强度下降都会起到重要作用。”


  于文益介绍,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阶段是化石能源的结构调整,比如用天然气代替煤。能源结构调整的终极目标是更少使用化石能源,更多使用光伏、风电、水电、核能等无碳、绿色的能源。


  近年来,广东在实现“双碳”目标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广东省碳排放强度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从2010年到2020年,广东省超额完成碳强度目标,累计下降超44%。


  此外,广东碳排放市场交易量位于全国第一、全球前列。广东在碳排放市场活跃度、市场规模和碳价方面,表现都十分优异。


即将重磅发布碳达峰碳中和“1+1+N”政策体系文件


  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制定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和碳达峰实施方案。也就是说目前广东正在加紧编制碳达峰碳中和“1+1+N”政策体系文件。其中包括广东暂行的碳达峰碳排放核算指南、全省及21个地市历年碳排放总量与强度的相关指标核算,以及各地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编制指引等多方面内容。于文益认为,这是2022年“双碳”工作的一大关注重点。


  据于文益介绍,“1+1+N”里的“N”包括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科技、林业、农业、住建、工信等多个层面,每个部门都会各自根据总体方案的要求,编制助力全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相应行动方案。


  此外,广东在碳交易和零碳示范方面的行动也值得关注。


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可助推产业迭代与技术提升


  政府工作报告还重点提及“大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在企业方面,于文益提出了三点建议:企业可通过自建屋顶光伏或购买绿电等,更多利用可再生能源。深入挖掘节能空间,优化现有高耗能设备的节能管理和用能系统的智慧化管控。通过流程再造和使用最新的制造技术,同时提高产品品质和能源的使用效率。


  于文益认为,利用更多可再生能源可倒逼产业发展动能转换,使产业更加高端、节能、高效,为补链强链注入能量,推动产业优化迭代。


  此外,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还需要前沿科学技术作为支撑,这也将助力社会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我要投稿

立即
投稿

我要分享

我要评论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