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产业”是指构成国民经济骨架的単个的行业或部门。一般说来,产业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如同任何生物体一样,有一个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时间上的表现或所经历的时间长短,我们称之为产业的经济寿命。换言之,所谓产业经济寿命就是产业从产生到衰亡的时间期限。

产业经济寿命是客观存在的。一种产业的存在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需要的变化、资源的供给状况和它自身的更新能力等,如果某种产业不再为社会经济所需要,或者它所依赖的资源近于枯竭以及新技术革命使它的存在显得过时,那么,这种产业就如黄昏的落日,不会存在太久。

产业的经济寿命与产品的市场寿命有联系,亦有不同。首先,产业的存在总是以一种或几种主要产品作为标志的。比如只有当电报电话出现于市场时,才意味着电信业的开始,当香烟从市场上消失的时候,烟业的末日也就降临了。其次,一种产业不可能只生产一种产品,而往往是一大类产品,这样,其中某种产品市场寿命的终结或开始并不意味着产业经济寿命的终结或开始,就象世界上许多国家每年禁止生产和淘汰一大批过时的产品,但却并未影响到整个产业的生存一样。产业经济寿命比产品市场寿命长得多,它包容了几种甚至成千上万种不同型号和细类产品市场寿命。

研究产业经济寿命至少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重新认识和分析社会再生产过程。社会再生产在总体上是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但从各个部门、行业来看,社会再生几则是一个扩大再生产和缩小再生产交错进行的过程。过去,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味地强调生产的扩大,对少数落后而又陈旧的产业却又舍不得放弃,该缩小生产的不缩小,该破产的企业不破产,甚至不顾血本地打气输血以延长其寿命,结果,经济效益很难上去。究其原因,不能不说与我们认识上的偏差有关。尽管当前调整产业结构的努力使情形有所好转,但从整体上说仍未完全改变。因此,从考察单个行业或产业的兴衰演变入手,动态地对生产过程和产业结构进行研究,会更有利于接触到问题的实质。第二,通过对产业经济寿命的研究,更有利于制定产业政策。从目前来看,我们的产业政策基本上是根据当前的整体情况制定的,是静态的,其适应期较短。例如,我们现在大力支持和鼓励的产业十年以后是支持还是抑制呢如果我们根据不同产业的经济寿命,在其不同的发展演变阶段分别制定不同的政策,那就会使我们的产业政策更具体实用些夕也更有助于推动各个产业健康良性的发展。总之,研究产业经济寿命及其兴衰演变过程,对于经济理论和实践来说都是一个重大课题。试想,不了解单个产业的形成、演变和发展趋势,又怎知产业结构如何调整?


产业在经济寿命期内是否进入或终结,每一阶段是有不同的标志的。一般说来,产业在经济寿命期内要经历如下几个阶段,即萌芽期、成长期、强盛期和衰退期。

第一阶段:萌芽期或形成期。一种产业是否萌芽的主要标志有两个:一是有无新产品出现,且其蕴藏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消费市场;二是有无独立从事此种产品生产的厂家出现。当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就意味着一种新兴产业正在萌芽和形成。产业在萌芽期的主要特点是产品单一,生产厂家只有一个或几个;产品销路不广;成本高、收益一般;对原有产业在资源、管理等方面有很大的依赖性,没有形成独立的生产体系,产品知名度不高,消费者对之很陌生;产品自身还处于改进和完善之中。

第二阶段,成长期。一种产业是否进入成长期,其主要标志是有无能够相互协作、相互补充和配套生产的厂家群体岀现。其主要特点有,第一,新产业从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新产业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不断地在生存中求发展。许多重要的零部件开始自己生产,新的原材料供应来源在不断开辟,市场在不断扩大。第二,产业成长期内,有大批新企业建立,有不少企业可能转产或合并到此产业中来,大批投资者纷纷涌向该产业,使该产业的规模迅速膨胀,在量上呈加速增长趋势。

第三阶段,强盛期也称兴隆期或繁荣期。产业进入强盛期,其标志是该产业的大型骨干企业已经建成,各产品的主件和主要的零部件都已能生产,独立的生产体系已基本建成。在强盛期内,产业的发展一般具有如下特征,第一,产业扩张的规模逐渐稳定下来,厂商数目基本固定,投资者涌入业的生产已开始从外延的再生产转向内涵的扩大再生产,企业之间主要产品品种、质量、性能、价格等方面展开竞争,即在产品市场饱和条件下展开竞争,而这种竞争又促使产业更加成熟和完善。第二,主要产品的产量增长幅度变得延缓稳定,急剧上升之势已不再存在。第三,主要产品在市场上已相当普及,部分产品开始更新换代,旧产品的淘汰过程已经开始,市场需求量从趋势上已近饱和,产品销售开始出现困难。第四,一种产业在强盛期内,由于分工分业的发展,必定孕育出新的产业,于是,这些新产业在原有产业的内部又以高于整体的速度发育壮大。总之,产业在这一阶段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和所起的作用都很大,因而呈现一片兴旺景象。但与此同时产业从规模到产量等各方面都已发展到顶点和极限。产业强盛期起着一种承先启后的作用。

第四阶段,衰退期。产业进入衰退期的主要标志是,主要产品的产量开始停止增长,综合生产能力大规模过剩。主要特点有:其一,主要产品的产量开始以负增长速度增长,即产量逐年下降。其二,众多的厂家开始退出这一产业,转向其它领域,原因主要是原来所从事的产业产品缺少销路、成本高、利润率下降、产品老化、原有设备陈旧过时、有更具吸引力的产业出现等。其三,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开工率普遍不足;其四,产品供过于求,积压严重,等等。在这一阶段内,企业普遍活力不足,死气沉沉,最后不得不调整生产方向,转产停产,转向其它新兴产业。

至于一种产业何时消亡,则是很难预见的事,因为一种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很难少到连自己的存在都保不住的时候,例如,在能生产各种水泵的今天,中世纪的水车在农村并不罕见,就是说,实际生活中很少有对某

这-行业的步子趋于停滞,整个产业的再生-种产业的产品完全不需要的情形。不过,

无论怎样,它迟早会消亡的,只是消亡的形式不一定就是绝迹,它可能分解或合并到其它产业中去,而不再具有独立性。


由于任何产业都有一个经济寿命期,因而,在进行产业选择和产业结构调整时,就不能不根据各阶段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政策。

首先,在产业“成长期”内,产业处于生长发育或“长大成人"的过程。在这个成长过程中,产业的增长受它自身“内在体质”、结构、基础等因素制约。浪管这时产业发展的可能性边界也在不断变化扩张,但它始终限制着自己成长的最高速度和平常对生产资源的吞吐量。在产业的成长期内,从资源分配方面看,无论过分压抑限制,还是过分鼓励扩张,都将产生严重后果。这些严重后果也就是产业选择时的社会机会成本。例如,过分强调重工业发展的社会机会成本就是农业和某些轻工业的长期停滞不前及其所产生的各种不良症状和效应。因此,一般说来,在产业选择和产业结构调整时,处于成长期的所有产业不论是生产产业还是服务产业都应尽力保持正常发育,任何极端性措施都将为今后的产业发展制造新的难题,付出更大的代价。在我国,某'些第三产业部门发展的习惯性“难产"即由于此。

其次,在产业强盛期内,自己已有足够的自主能力,能有效地为自己开辟前进的道路,而不象萌芽期和成长期那样需要外界扶持和推动。这时,产业一般利用自己的生产技术及各种优势,自动把马力开足,使生产尽可能接近产业发展可能性边界。因此,处于强盛期的产业,在产业选择和调整时,一般应采取少干预政策,让其自主发展。

第三。在产业衰退期内,社会在进行产业选择和调整时,为了保持整个经济的青春活力,就应尽量压缩和限制其发展和扩张,让其逐步走向正常衰亡,避免大起大落而造成不稳定,同时做好其与周围产业的衔接工作,如资源合理转移之类。在这一阶段内,社会最忌讳的是违背客观规律,不顾社会需要,继续追加资源投入,加大其工作量和产出量,这样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而且使那些处于成长期和强盛期的产业因资源供给不足而不能正常发展,使整个产业结构一片老气横秋,缺乏活力。

总之,在产业成长期和强盛期的中期以前,产业发展的社会收益高于社会成本的增长,这时社会应以较多的资源分配到产业中去,以加速和推动其良性发展,而在产业的强盛期中期和衰亡期,社会就应逐步限制和压缩其生产,甚至为了扶持新生力量和增强国民经济活力而加速旧产业的衰亡,禁止其大规模生产,强制淘汰其各种老产品,迫使它合并或分解到其它产业中去。此外,社会无论何时都不应将资源过份集中于某一产业部门,否则就会使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加剧,使整个经济效益大大降低。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我要投稿

立即
投稿

我要分享

我要评论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