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扩张是指产业形成以后,通过溶进和吸纳其它产业由于结构性过剩而溢岀,以及由于 社会新增加投入而提供的各种经济资源,而不断壮大自身的过程。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M 指产业在内含意义上的扩张,如管理素质的提高、技术的发展、工艺水平的进步、产品的升级换 代、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等等,这些因素都从内含意义上推进了产业的扩张和向更高产业层 次的演进;二是指纯粹外延意义上的扩张,如同一产业内生产同_类产品的企业数量的增加、 综合生产能力的扩大、产业分布在区域上的延伸以及生产产量的迅速增长等。

产业扩张反映和描述的是单个产业在它自己的成长期和上升期不断发展壮大的演进过 程,这个过程对于每个产业能否顺利地发育成熟,以及能否正常地度过产业经济寿命周期的各 个发展阶段都具有最直接最重要的意义。可以说,一种产业在它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发展规 模、扩展范围、增长速度和组织结构等扩张状况,不仅对产业自身的正常发展,而且对整个国民 经济的变化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

但是,在我国目前的产业理论和产业政策的研究视野中,重点大都放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 产业组织的合理化等几方面。同时,目前我国产业政策的重点也主要体现在鼓励、限制、发展或 淘汰某一产业等战略性方面,而在很多具体问题上,如那些应该支持或鼓励的产业究竟应如何 促使其合理地扩张,或者说究竟以怎样的速度和规模,并采取怎样的方法和途径去实现这种扩 张等探讨不够。这就是说,我国当前产业政策的重点在于进行产业选择,而不在于如何实施这 种选择。因此,我们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如何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去促成产业的 兴衰和转换进而实现这种选择上。此外,还要重点研究如何通过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的有机结 合去促使单个产业的纵向演变趋于规范化、合理化和良性循环。只有这样,产业政策的制订才 能达到科学完善的地步。

产业无论过度扩张还是扩张不力,都于自身的发展不利,更于整个经济的发展无益.因它 都将不同程度地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经济效益的低下。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我国目前 的生产力水平下,某些产业好不容易进入成长期,却由于长期畸形扩张而导致“发育不良”甚至 造成“病态”,并且其中某些产业可能由于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动以及资源、需求等因素的变化而 永远失去充分发展的机会,而这些,都不能不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和规模,这在一般意义上就称为“和谐”。然而,我国 的不少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却没有保持这种“和谐”,其突出表现是:一方面,少数具有超前性质 的消费品产业畸形地“勃兴”,而另一方面,某些基础产业却长期超低速发展,从而使整个产业 呈畸形扩张态势,使产业结构的失调更加严重。

产业的过度扩张,必然给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方面。

首先,产业扩张过快,必然导致这些靠引进技术发展起来的产业在应用和吸收新技术方面 消化不良。扩张过度的产业并非靠国内积累和技术逬步的基础上通过正常扩张来进行的,而是 依靠进口大量的生产流水线和零配件而实现的。例如,尽管我国有近1500万台的彩电装配能 力,但在1988年以前,全国彩电元器件的配套能力只有106万台,93%的元器件都必须进口。 这种在“外汇铺路”和近乎是在进行产业“移植.”的基础上的高速扩张,代价必然十分昂贵。当 时,在上海,每生产一台彩电需外汇100多美元,每年维持生产就需耗汇5000多万美元,结果, 1986年前后上海经济区112条生产线只有7条正常运转。更主要的是,由于这些产业的设备、 零部件、元器件都依靠进口,然后直接进入消费领域,从而割断了同国内原有产业的内在联系, 并且使我国永远失去了大规模生产这些新兴机器设备的机会,把我们有限的宝贵资金“贡献” 给了世界机械制造业,同时几乎又没有机会对这些引进技术加以消化、吸收和改造,结果形成 了“进口创造进口"的恶性循环。待我们自己千辛万苦把显像管等主要零部件大规模地生产出 来的时候却又需求锐减而“过剩”了。

其次,伴随着产业的过度扩张,必然带来同一产业内企业数目过多、规模过小和重复建设。 在我国的产业扩张中,存在很不合理的现象,那就是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应该大规模生产的电 子消费品产业,企业设计的初始生产规模却普遍过小,不仅投资过分分散,而且几乎都是在同 一技术水平上“复制”工厂,仅以1984年为例,当时全国就有18个省市生产电冰箱;26个省市 生产电视机;28个省市生产洗衣机。仅广东省_省就有近10家电冰箱厂。这种低水平上的重 复和分散,使企业规模过小,效益差,生产率低。正是由于这些一哄而上的企业很少达到合理的 生产规模,因而大大降低了这些投资的效益,并为1989年以后的经济大滑坡“打下了基础气

再次,导致资源和财富的极大浪费。扩张过度的产业大都造成了生产能力和产品的过剩, 而这些过剩本身就是对资源和财富的巨大浪费.

第四,加剧了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失调。少数产业的过度扩张,不仅加剧了原材料产业、能源 产业、交通运输业等基础产业的紧张状况,进一步拉大了与基础产业的差距,而且还加剧了国 内原有产业结构的失调。例如.消费品电子工业异军突起,全国新增工总产值中31 %来自新 兴消费品产业。至1988年,电子工业总产值中投资类产品(主要指机械制品)已下降到11%, 从而构成我国电子工业发展中的严重畸形现象,因为,一般说来,投资类电子产品在电子工业 总产值中应占重要比重,发达国家大都占一半左右,而我国却是消费品工^占绝对优势。

第五.加重了生产国产化的困难。盲目过度的扩张必然产生盲目引进,而盲目引进常常伴 随着产品型号的杂乱,象我国的彩电、冰箱等行业几乎成了国外的大型装配车间,而且引进的 又大多是相当于70年代技术水平的同一代产品,这种万国牌给我国从零部件到整机的国产 化、标准化都带来了巨大困难,也影响到生产技术的改造和进一步发展。

最后,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大起大落,加剧了经济的不稳定性。盲目扩张常常是一哄而上, 蜂拥而至,因此,在刚刚扩张时由于这些新产品产量的迅速上升,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但这 种扩张在短期内就会使市场饱和,使生产能力过剩,进而引起经济大滑坡,并使经济波动的浪 尖和浪谷之间的落差过大,这样,整个国民经济就在一阵热一阵冷中颠簸着前进。

针对我国少数产业的过度扩张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寻其根源。

第一,理论上的失误。我国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对单个产业的形成和演变规律研究不 够,认识不全面;对再生产理论的研究长期照搬教条,不求发展,例如,对于再生产问题一直只 讲应该如何扩大,而不考虑雌生产应扩大哪些应缩小,至于具体生产究拋该如何扩大或缩 小,以及不同生产部门扩大或缩小的比例和速度应如何确定更是缺乏研究,甚至给人造成一种 生产规模总是越大越好的错觉。因此,我们在政策上对单个产业的扩张和收缩缺少系统的对策 研究和有力的调控措施。其结果就常常是一旦扩张起来会过头,扩张容易收缩难。

第二,预测上的失误。“珠江水倒灌”的教训之一就是过高地估计了易拉灌饮料这一超前消 费品的市场潜力。当时,尽管有关部门发文警告,但在价高利大的推动下,厂家和地方政府盲目 上马,结果使花费巨资弓I进的洋设备变成一堆废铁。更为严重的是,有些项目的引进几乎没有 什么论证或很少作可行性研究。如家用电冰箱,我国几乎成为世界70年代冰箱技术的博物馆, 引进的生产线遍及20多个国家,其中不少生产线已属淘汰产品,因为世界环境保护组织已禁 止用氟里昂作制冷剂来生产电冰箱,而作为新一代产品的“磁冰箱”比前者省电f以上、容量大、重量轻。但对于这种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我们了解得并不多。可以说,在科技和新产品日新 月异的今天,我国引进的大量产品、技术、生产流水线还未充分发挥生产能力之前就可能处于 淘汰之列或已成为一堆废铁。这一点就说明了我国的大量经济决策缺少科学预测,过多地依靠 经验决策,甚至凭一时冲动和主观好策。

第三,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自改革以来,各地政府作为地方利益的主体,为了地方利益, 盲目竞争互相攀比,并成了投资浪潮中的主要角色。可以说,没有地方政府的扩张冲动和投资 支持,产业扩张的动力就不可能如此巨大.

第四,经济体制的不完善。⑴多层次的财政包干,使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发生矛盾,国家宏 观控制的产业往往是地方财政收入的大头,如烟、酒、高档消费品等,而基础产业一般投资大、 周期长、见效慢,故地方不愿去投资,于是纷纷投向那些价高利大的消费品产业和宾馆等服务 业。(2)投资分级管理体制,不利于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的实施。⑶银行地方化,受地方政府 干预过大,削弱了银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第五,消费需求的不正常和市场发育的不成熟。我国消费者的需求结构,消费行为在急剧 变革的消费大潮中显得很不合理。自1984年以来,一阵阵席卷全国的消费浪潮.形成当今中国 特殊的消费现象,被外界评为“令人愕然瞠目”,人们惊呼:在人均收入不足500美元的中国大 陆,城镇居民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和电冰箱的普及率分别达到93%,52%,60%和13%,已 相当于日本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的水平。这种畸形的跨越断档式的超前消费,对生产产生 了误导,使市场信息失真度太高,反过来,生产又促进了这种不合理消费,形成了恶性循环。

第六,长期存在的急于求成的思想继续起作用,且在投资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改革以前, 这种指导思想依赖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自上而下地得以贯之。而改革以来,这种“急于求 成”的思想却并未得到有效约束,某些地方甚至更为强烈。不少地方政府急功近利,一哄而上, 短期行为,用一种小生产者的思维和活动方式去搞现代化建设,粗放经营,盲目经营,结果,不 仅速度未上去,效益也越来越差。可以说,这是产业过度扩张的最大教训。

为了加速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真正有效地遅止本来就已严重失调的产业结构进一步恶 化,并防止新的一轮产业扩张的再度重演,我们建议,当前应着重从如下几方面采取对策。

第一,进一步完善财政、投资、计划体制。一方面,各级计划主管部门应彻底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即分指标,定项目,应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对全社会投资的宏观调控上来,增加用经济方 法管理投资建设的能力,少启用行政指令办法,避免陷入“死而放,放而乱,乱而统,统而死”的 恶性循环,为此,应尽快推广“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以变事后控制如强令下马等为事前控 制和过程控制,较好地诱导投资方向和控制各个产业的投资规模。另一方面,投资体制改革应 进一步深入,投资权限应尽可能下放到企业,严格限制和缩小地方政府和部门的投资权限,而 且项目决策权和投资风险的责任的落实应尽快找到一个妥贴的结合办法,否则,无论地方政 府、部门,还是企业,只要没有明确的投资风险损失和责任负担,任其将损失转嫁给国家或消费 者,那就永远无法遍止浪涛汹涌的投资狂潮和某些产业的过度扩张。同时,还要尽力促进融资 市场的发育和形成。

第二,完善市场机制。(1)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功能,促使企业尽快增强对市场的快速反应 能力和应变能力,以便使企业能在千变万化的外部环境中,根据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及时地调 整生产方向。(2)通过竞争机制,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从而实现经济系统的动态平衡和资 源的合理配置。⑶加快价格改革步伐,价格改革应与投资体制改革和产业政策的实施配套进 行。应进一^缩小不同产业的产品比价,使正常的产业扩张和发展都能得到平均利润,即让那 些“短线”产业能获得超额利润,使“长线”产业能获得平均利润,从而避免由于价格悬殊误导投 资主体总是一窝蜂地拥向某一产业,加剧资源配置的失衡和生产要素的不合理流动。

第三,正确地运用产业倾斜政策和限制政策。无论倾斜政策,还是限制政策,都是国家产业 政策的核心内容。我们以为,对于消费品工业尤其是高档消费品工业不宜过多地使用倾斜政 策,否则在国家要求压基建时,有些地方就可能首先压交通等基础产业,因为这些产业的优惠 政策不多,获利性小;而要求启动生产时却优先启动那些本应限制的产业如彩电、冰箱等。仅仅靠国家的投资调节是难以取得好效果的,最大的难点在于能否形成一种机制,使产业的兴衰与 国家的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一致。

第四,正确运用限价和保价政策。国家对于象彩电一类的消费品,不应实行保价政策,应该 由市场去调节,优胜劣汰,自主发展。而对有些产业如农业生产资料则应合理运用限价政策,如 1988年.国家对某些生产资料实行最高限价,结果,你限什么,企业就不生产什么.与国家对着 干,导致政策实际上并未执行而流产。因此,无论是限价政策,还是保价政策一定要运用得当。

第五,优惠政策应以“产业导向"为主,而不应以"地区导向”为主。不宜把优惠政策笼统地 下给某一地方,由地方自行运用这些政策去决定本地区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方向,因为“地 区导向"型的产业政策在我国现行条件下往往会加剧和强化产业结构的失调。

第六,一定要鼓励和坚持搞规模经济,严格限制规模不经济的生产。凡是设计生产能力达 不到经济规模的企业不准或停止兴建。坚决关、停、并、转、限(产)那些效益低下的企业。

第七,根除投资决策中的随意性和长官意志。特别是,必须对地方预算内外的投资管理体 制进行改革,使地方投资尽可能少受本位主义以及其他主观随意性的干扰,此外,严格限制地 方政府的投资权限和投资范围,使其投资范围主要局限于地方性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社会 服务事业的建设,对各级行业主管部门的投资权限应逐步取消。

  作者单位: 湖南财经学院经济系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我要投稿

立即
投稿

我要分享

我要评论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