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流通业自身的成长能力和影响力,尤其是它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和基础性产业的地位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那么,流通业怎样才能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呢?尽管目前全国约有三分之一的省市已经从决策角度明显承认“流通业是先导性产业”,在广东,流通业作为先导性产业已经获得普遍共识,但却一直缺少如何才能引导或推动流通业成为先导性产业的系统性研究,因此,本文的前提条件就是流通业能够成为先导性产业。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流通业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够成为先导性产业?它的成长阶段和机制如何?以及如何提升流通业作为先导性产业的能力等问题。
一、流通先导性产业与流通先导力
流通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只有在流通先导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指流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推动能力,包括导向力、传导力、推动力。
所谓流通导向力导向力是流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力,指引并拉动经济社会发展。比如,流通对市场方向和渠道流动方向的牵引能力。所谓流通推动力是流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力,推动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所谓流通传导力是流通对保持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承接拉力和推力即承接导向力和推动力的力量。
因此,流通先导力是流通引导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综合体现,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贡献力,通常用国民经济贡献率、就业贡献率等指标衡量。换言之,流通先导力是导向力、传导力及推动力的总和,即:
流通先导力=导向力+传导力+推动力
Y=M+N+L……①
流通先导力(Y)的大小取决于导向力(M)、传导力(N)及推动力(L)的大小。
因此,从方程式①来看,要加强流通先导力,就得在加强导向力、传导力、推动力上下功夫。
考虑到流通先导力的大小,与其动力和阻力密切相关。流通先导力与动力成正比,与阻力成反比(本文中,动力是指一切增强流通先导力并促使流通业成为先导性产业的力量,阻力是指一切减弱流通先导力并阻碍流通业成为先导性产业的力量),用式子可表示为:
流通先导力=动力-阻力
Y=R-S……②
从方程式②中可知,要加强流通先导力Y,就得加强动力R,减少阻力S。
把流通业成为先导性产业的约束条件分为一般约束条件和现实约束条件。流通业能否成为先导性产业取决于两部分条件是否成熟。流通先导力Y的大小,取决于这两部分条件的成熟程度。现在假设:
Y=Y′+Y″……③[1]
Y′、Y″分别是两部分约束条件带来的流通先导力的大小,Y与Y′、Y″成正比。
二、流通业成为“先导性产业”的一般约束条件
流通业并不是天生就是先导性产业,流通处在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这一性质只是为流通业成为先导性产业提供了先天的必要条件。流通业能否真正成为先导性产业是有一系列约束条件的,也就是说,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工业化程度、市场发育水平、产业结构水平、消费水平、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流通业作为先导性产业的存在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可以说,工业化水平、市场发育水平、产业结构水平、消费水平、城市化水平是流通业成为先导性产业的一般约束条件。
设由一般约束条件带来的流通先导力为Y′,设工业化水平、市场发育水平、产业结构水平、消费水平、城市化水平分别为a、b、c、d、e,则
Y′=y(a,b,c,d,e)……④
即Y′随着a、b、c、d、e的变化而变化。
(一)工业化水平(a)[2]
在工业化初期,人均收入水平低(700—1500美元),农业人口比重较大,消费层次以及城市化水平低,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小,流通规模化、组织化、信息化程度低,流通方式落后,流通效率以及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低。因此,在这个阶段,流通业的地位较低,流通先导力较弱。
在工业化中期,人均收入水平持续升高(达到1500—3000美元),消费结构升级,劳动力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化水平提高,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上升,流通规模化、组织化、信息化程度升高,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升高,流通业的地位逐步提升,流通先导力升高逐步加强。
在工业化后期,人均收入达到3000—5500美元,经济增长从制造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经济进入以市场为主导、以消费结构升级和企业自主投资为基础的增长阶段,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发展,流通规模化、组织化、信息化达到较高水平,流通结构、流通环境优化,现代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被广泛采用,流通效率高,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大,流通完全改变被动服务于生产的局面,先导力作用强。
(二)市场发育水平(b)
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它的核心是交换经济,在一切经济关系市场化的市场经济中,流通才能发挥引导生产、指导消费的先导作用。
在市场发育初期,市场化水平较低,市场构成、流通主体及业态均较为单一,市场体系混乱,流通先导力弱。
在市场发育中期,市场化水平提高,流通主体和业态逐步实现多元化,市场构成由单一的商品市场转化为有形商品市场、无形商品市场以及各种要素市场并行发展,商品在市场上自由流通,市场逐步规范,流通先导力逐步加强。
在市场发育后期,市场化程度高,一切关系市场化,所有经济活动主体都通过市场发生关系,产品和生产要素完全在市场自由流通,并通过市场(流通)灵活反映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的市场价格信号系统来引导生产、分配和消费,流通先导力强。
(三)产业结构水平(c)
随着工业化的由初期到后期发展,产业结构也不断升级,劳动力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服务业吸纳的就业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产业沿着“农业主导——工业主导——服务业主导”的链条发展。
在农业主导时期,服务业的比重很小,先导力很弱。
在工业主导时期,服务业比重有所上升,比重约为40%,先导力加强。
在服务业主导时期,即当服务业比重提高到60%以上,流通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的先导力得到明显加强。
(四)消费水平(d)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流通先导力不断加强。
广东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到40%以下,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0%与45%之间,食品的消费在人们日常消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而在“家庭设备”和“服务与娱乐”的消费支出越来越多。这说明了人们的消费从以满足基本的生活保障为主,逐步转向追求环保和安全,满足个性化、时尚化、舒适化消费方向转变,消费行为从单纯追求商品的使用价值向追求质量、品牌、服务等商品延伸价值转变;消费场所从满足基本购物功能向集购物、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转变。这要求相应的流通业向现代化发展,提高规模化、组织化、信息化,改变流通方式,引导并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五)城市化水平(e)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流通业是否成为先导性产业的约束条件之一。城市经济是“城”与“市”的有机结合,二者的发展互为条件。城市是流通业发展的空间条件和相应的产业载体,城市化引致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引致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城市数量增加和规模的提升、非农人口比重的提高,促进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市场化的方向转化,这就为商品流通及流通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机会。城市化水平达到中级水平以上(城市化率50%以上)时,流通业的先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已经有研究表明,城市化水平和流通业发展水平有程度较高正相关,研究表明,从长期看。城市化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促使流通业增长2.436个百分点[3]。
从以上的分析可得出结论,Y′与a,b,c,d,e正相关,又因为Y与Y′正相关,因此Y与a,b,c,d,e正相关。其中a是Y′增加的核心因素,a的发展带动b,c,d,e的发展,进而由a,b,c,d,e共同促进Y′的增加,提升流通业的先导地位。
三、流通业成为先导性产业的现实约束条件与阻力
约束流通产业成为先导性产业的一般条件的成熟并不意味着流通业就能成为先导性产业。一般约束条件成熟只是为流通业成为先导性产业提供了更大可能性,而流通要想真正成为先导性产业需要一般性约束条件和现实约束条件同时成熟。
笔者认为,流通业成为先导性产业的现实约束条件一方面来自于政府,比如政府对流通业的投资力度以及流通体制的改善程度、对流通业的政策引导力度等,这些因素都是可控因素;另一方面来自于流通企业(流通主体)本身,如流通企业的竞争力等。
在此,假设:
1、现实约束条件全部来自于政府和流通企业本身;
2、政府对流通业投资力度、体制改善程度、政策引导力度、流通企业的竞争力是约束流通业成为先导性产业的全部现实条件。
那么政府对流通企业的投资力度、体制改善程度、政策引导力度、流通企业的竞争力是影响流通业成为先导性产业的因变量。
设政府对流通业的投资力度、体制改善程度、政策引导力度、流通企业的竞争力分别为H、I、J、K,则可构成以下方程:
Y″=y(H、I、J、K)……⑤
Y″为现实约束条件带来的流通先导力,政府可以增强流通先导的推力,也可以加强流通先导的拉力和传导力。具体来说,正确的政府政策引导(J)增强推力和拉力;加强政府投资力度(H)增强推力;体制(I)的改善为流通业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增强传导力;而提高流通企业的竞争力(K)增强了自身的生存能力,最终增强流通先导力。
同时,作为现实约束条件的还有二项外部阻力因素:
1、政府对流通业重视程度不够,“重制造轻流通”的思想观念成为了来自政府方面的阻力。因此政府对流通业的投资力度(H)小,政策引导(J)不够,流通体制(I)不畅,进而导致流通基础设施薄弱、流通软运行环境差、流通发展方向感不强。依据方程式⑤:Y″=y(H、I、J、K)可知,流通先导力会因此而不强,因此阻碍流通业成为先导。
2、流通企业竞争力(K)缺乏。主要是因为流通规模小,组织化、技术化、信息化水平低,不适应现代流通企业发展的需要。依据方程式⑤:Y″=y(H、I、J、K)同样可知,流通企业竞争力(K)缺乏会导致Y″较弱,因此流通企业竞争力(K)缺乏是流通业成为先导性产业的阻力。
四、流通业成为“先导性产业”的成长机制
综合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部分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方程组:
这个方程组就是衡量流通先导力的方程组,方程式①或②或③是衡量流通先导力大小的总方程,方程式④和⑤分别是流通先导力的一般和现实约束方程。流通业是否成为先导以及先导力的大小都可以在这个方程组中得到解释,这个方程组也可以作为政策制定的根据。
流通业成长为先导性产业的过程可以看成是流通先导力不断增强的过程,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讨论方程组中约束方程的因变量变化来说明流通业是如何一步步地“长大”成先导性产业的。
首先,从方程式④来分析。前面指出,Y′与a,b,c,d,e正相关,Y也与a,b,c,d,e正相关,工业化发展水平a是该方程的核心因素,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b、c、d、e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最终由不断增强的a,b,c,d,e五个因素的合力为流通业成为先导性产业创造了可能性条件。
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化水平(a)低,市场发育水平(b)、产业结构水平(c)、消费结构水平(d)、城市化水平(e)都很低下(见表1),是短缺经济,也是完全的卖方市场,消费者权力小,“以生产为中心”的理念处于完全上风,“流通无用论”占主导地位,流通被动服从生产,流通先导力(Y)弱。
在工业化中期,工业化水平(a)有所提高,市场发育水平(b)、产业结构水平(c)、消费结构水平(d)、城市化水平(e)也都相应发展(见表1),逐步告别短缺经济,卖方市场也逐步向买方市场转变,消费者权力逐步增大,流通与生产以及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矛盾逐步激化,流通业的地位有所加强,但是只是处于量变阶段,流通依然被动服从于生产,“流通从属论”占主导地位,流通先导力(Y)逐步加强。
在工业化后期,工业化水平(a)较高,市场发育水平(b)、产业结构水平(c)、消费结构水平(d)、城市化水平(e)也都发展到较高水平(见表1),经济由资源约束型经济转变为市场约束型经济,由供给约束型经济转变为需求约束型经济,完全告别短缺经济,买方市场已经形成,消费者权力整体向上位移,“以市场为中心”的理念压倒“以生产为中心”的理念成为主导理念,流通业的地位发生了质变,流通变被动为主动,引导生产,“流通先导论”占主导地位,流通先导力(Y)强。
其次,从方程式⑤来分析。流通业要真正成为先导性产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引导和推动。
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流通业成为先导性产业的可能条件尚不成熟,政府忽视流通业的存在或者将流通边缘化,政府对流通业的投资力度(H)小,政策引导(J)不多,流通体制(I)不畅却不能得到改善,因此流通业先导力(Y)不强,流通业不能成为先导性产业。
在工业化后期,流通业成为先导性的可能条件已经成熟。如果政府加强投资力度(H),增加政策引导(J),改善流通体制(I),那么流通业的基础设施环境得到改善,流通体制改善也将创造良好的流通运行环境,流通先导力(Y)将得到加强,流通将变成真正的先导性产业。
总之,只有当与流通业生存成长环境密切相关的基础条件发生变化,流通业成为先导性产业才有可能。否则,流通业作为先导性产业就只是一种愿望和可能性。例如,目前广东东西两翼的部分地市目前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一阶段,因此其流通业作为先导性产业就缺乏整体产业成长基础。
五、流通业成为“先导性产业”的对策
要使流通业成为先导性产业,就必须增加先导力、传导力、推动力,增加动力、减少阻力,应从一般约束和现实约束条件着手。针对流通业面临的阻力,并结合方程组及前面的分析,提出政府必须改变“重制造轻流通”的观念,并给出以下四个模型作为对策,供决策选择。
(一)资本推动型。主要针对投资力度(H)小的问题,提倡增加投资力度,提倡流通企业上市和资本运作。把全面启动流通业的资本上市、保护和运作指导计划及制订资本运作指引或纲要作为流通革命的重要内容,以此拓宽融资渠道,并增强流通企业扩张能力,做大做强流通企业。
资本推动型 |
现状 |
推动方式 |
动力来源 |
资源保证 |
政府力度小;流通企业投融资渠道窄 |
1.政府加大财政扶持,设立专款改善流通基础设施、流通环境。 2.制订流通企业资本运作指南或纲要,引导企业上市与资本运作。 |
投资力度;融资渠道。 |
人、财、物、信息 |
(二)制度推动型。主要针对流通体制(I)不畅通的问题,提倡流通体制改革,改善运营环境,推动“流通革命”。基本任务就是要建立起强大的支撑整体经济运行和成长的现代流通体系,改造流通基础设施和振兴中小流通企业等方面以及推进流通业结构和升级转型,通过再造流通基础环境和生存条件,全面建立让流通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基础地位和先导作用得到发挥的机制。
制度推动型 |
现状 |
推动方式 |
动力来源 |
资源保证 |
制度僵滞 |
1.流通制度环境创新。对现行的政治体制、意识形态、产权制度、商业法律法规等基础制度安排进行创新。 2.流通管理制度创新。转变政府经济职能,打破目前依然明显存在的内外贸分割、部门垄断、地区封锁、分工重叠的不合理格局。 3.流通组织创新,坚持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要引导国有流通企业改制;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流通领域;逐步形成公司制、合伙制、合作制、个人业主制和国有制、外商独资、合资等不同的企业制度。 |
流通制度创新;制度畅通。 |
人、财、物、信息 |
(三)政策推动型。主要针对政策引导(J)不够、流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提倡振兴中小企业。
“流通总规模=大型企业流通规模+中小型企业规模”,中小流通企业是流通业的主体,约占流通企业总数的99%以上,实现的销售额约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0%以上,并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但是长期以来,中小流通企业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影响了流通业的整体竞争力。
政策推动型 |
现状 |
推动方式 |
动力 来源 |
资源 保证 |
政策引导力度不足,特别是不够重视中小流通企业的政策引导。 |
一、政策配套 (一)财政政策: 1.建立商业结构调整资金补充机制,每年增加投入。 2.对改善流通环境、打造平台、提升城市商业整体形象、业态调整升级等政府公共服务方面的建设项目提供贷款贴息。 3.设立中小流通企业发展专项基金,每年增加,合理规划用途。 (二)税收政策: 按一定的年限或者比例设定一定的税收优惠。 (三)金融政策: 1.加大对流通企业的银行授信额度; 2.积极运用多种金融工具为商贸流通企业提供服务; (四)土地房管支持政策 (五)规费优惠政策 二、政策引导 1.引导中小流通企业推进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全面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实力。 2.搭建技术引进、信息共享、信贷支持、法律咨询等服务平台。 |
政策力度;流通企业竞争力。 |
人、财、物、信息 |
(四)市场推动型。主要针对市场发育水平(b)不高的问题,提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步伐,完善市场体系。
市场推动型 |
现状 |
推动方式 |
动力来源 |
资源 保证 |
市场发育水平不高,市场秩序混乱,市场体系不完善 |
1.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方封锁,并取消各地和行业中阻碍商品自由流通制度规定。 2.制定全国统一的流通政策。 3.加快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建立市场信息反馈系统; 4.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企业的监管; 5.培育多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培育各种市场组织,尽快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规范、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
市场发育水平 |
人、财、物、信息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