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产业第一、交通提升、城市跨越、民生为要”的工作总抓手,4月24日召开的珠海市产业发展大会更是吹响了“产业第一”的号角。如何深入理解“产业第一”发展理念,如何有效破解“产业第一”发展难题,如何科学谋划“产业第一”发展路径,加快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现实的重大课题。
珠海国际货柜码头(高栏)
“产业第一”发展理念的内涵
所谓“产业第一”,是指当前珠海发展的第一要务是抓产业,产业项目是政府各部门的第一服务对象,推进产业发展是政府经济工作的第一抓手。产业兴则城市强,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与命脉,是城市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高质量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关键就在产业。“产业第一”既是一种科学的城市发展观、政府工作观,同时也是科学的产业发展方法论,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现代意义上的“产业”概念
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体。
广义的产业概念泛指一切生产物质产品和提供劳务活动的集合体,包括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以及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住宿、餐饮、金融、房地产、科教文卫体等第三产业(服务业)。狭义的产业概念仅指生产物质产品的集合体,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等部门,一般不包括服务业,有时专指工业,如产业革命。
“产业化”的概念是从“产业”概念发展而来,是指具有同一属性的经济活动集合体达到一定规模程度,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形成专业化、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社会化大生产,真正成为国民经济中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意义上的“产业”,不同于非营利性或非市场化经济活动的部门、行业等概念,而应该是实现“产业化”的产业,包括产业主体(企业、企业家)、产业载体(园区平台、特色小镇、商务区)、产业配套(营商环境、中介服务、创新平台、产业链)等构成的综合体系,实质上就是现代产业体系。
(二)树立“产业第一”发展理念是基于珠海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战略判断
从2021年统计数据看,珠海市产业规模(GDP总量现价)达到3881.75亿元,比上年增长6.9%,低于全省总体水平(8.0%),经济总量排在深圳、广州、佛山、东莞、惠州之后列全省第6位,占全省比重3.1%,总量与惠州(4977.36亿元)相比差距超过1000亿元,却与之后的茂名(3698.10亿元)、江门(3601.28亿元)、中山(3566.17亿元)、湛江(3559.93亿元)距离很小。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0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627.4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199.27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4∶41.9∶56.7。
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39.37亿元,排在深圳、广州、佛山、东莞、惠州、中山之后列全省第7位,占全省比重3.6%。其中,电子信息、家电电气、石油化工、电力能源、生物医药和精密机械六大支柱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完成226.37亿元、329.65亿元、153.34亿元、991.67亿元、81.89亿元、93.9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2.9%。全市工业投资完成379.79亿元,比上年增长10.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9.5%),占全省比重3.5%,在珠三角9市中总量仅高于中山、增速仅高于广州排名第8位,总量和增速在全省排名分别为第13位、第14位。
从数据上看,当前珠海的产业发展困难不小、压力很大,特别是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后劲不足的问题突出,虽然服务业占比已超过50%,产业发展似乎进入“后工业”时代,但事实上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这种结构升级是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整体产业转型带来的红利,并不是建立在本地工业化进程走向成熟的基础上。珠海工业规模偏小、工业化程度较低的问题依然突出,产业集群、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建设依然落后,实体产业基础和辐射带动能力依然薄弱,从而造成城市能级量级提升缺乏坚实的产业支撑,城市开发建设、就业创业创新、人口繁荣发展的产业承载力不足,综合经济实力和体量裹足不前,在区域经济竞争中面临巨大压力。
“无工不强、无商不富、无农不稳”,坚实的产业基础对一个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早已经被理论和实践所证明。工业经济是城市经济的基础,是服务业的支撑,是发展之本、后劲之源,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是一条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珠海在对这个规律的认识上,既有经验、也有教训。长三角、珠三角发达地区兄弟城市这些年来的蓬勃发展,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走“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道路不动摇。进入新时代,要实现珠海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不应该是简单的工业“补课”,也不可能重复别人走过的老路,而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产业第一”道路,以制造业优先,以创新驱动引领,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这才是未来的出路。
关于珠海产业发展历程的总结
珠海经济特区成立以来,产业经济快速发展,2021年GDP总量比1980年(2.61亿元)增长了1486.3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速达16.8%,取得了骄人成绩。顾往昔、瞻未来,每一次重大政策的出台、战略的确定,都深刻影响产业发展,总结四十余年来的产业发展历程,我们可以从规模与结构变动的角度大致归纳为五个阶段。
1980—1984年产业萌芽发展阶段
1980年9月珠海市第一次党代会提出“在经济建设方面,把珠海建成具有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结合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吸引港澳游客的游览区,办好经济特区,成为新兴边防城市。”特区发展“摸着石头过河”,围绕特区开发建设的使命和任务,城市功能定位为新型“边防”城市,产业发展定位为“具有相当水平的工、农、渔业相结合的出口商品基地”。这5年间,全市GDP年均增长28.4%,农业增加值占比从36.4%逐年下降到26.4%,农渔业依然占主导地位,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3%,工业占比在20-23%之间徘徊,服务业占比从31.8%稳步提升到35.2%,试办经济特区的战略任务完成良好。
1985—1991年工业快速起步阶段
1984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珠海,对珠海特区建设给予了极大支持和高度评价。通过学习、总结经验、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珠海市首次明确“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方针。
1984年6月珠海市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业为主导,特区工作为重点,以特区带动全面,突出地抓好改革和开放搞活两件大事,把特区建设成兼营工、商、农、牧、住宅、旅游多行业的综合性特区。”1987年8月第二次党代会继续强调“发展以工业为重点的兼营农渔牧、商业、贸易、旅游各业的综合性外向型经济”。这7年间,全市GDP年均增长28.6%,其中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达49.1%,1985年工业占比(21.9%)首次超过农业(21.8%),之后快速扩张,到1991年达到35.4%,农业占比迅速下降到10.1%,服务业则从36.5%上升到46.2%。
1992—2002年高新科技发展阶段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再次视察珠海,全市掀起新一轮发展高潮,特别是首次“科技重奖”之后,吸引了全国各地大批人才和高科技项目落户珠海,率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珠海的战略重点,“把发展高新科技企业和技术含量高的企业作为重点,不再热衷于搞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加工工业”(1993年12月珠海市第三次党代会报告),“严格限制兴办低附加值高成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利用重奖效应积极引导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1994年3月珠海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在这样的政策选择和影响下,部分加工型工业企业开始陆续迁出珠海,1994年全市工业企业2842家,比1993年减少了206家,之后几年工业企业总数都徘徊在3000家左右,企业外迁的影响一直持续到1999年。1998年底,珠海市召开第四次党代会,确定实施“功能区带动战略”,大办实业经济,大办“大学园区——科技创新海岸”,通过产业布局调整和招商引资的积累,逐步做实园区经济,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在长达11年的发展、调整、再发展、再调整中,全市经济增速有所回落,工业基础进一步夯实,GDP和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均为15.6%。这个时期的成就是巨大和鼓舞人心的,奠定了珠海高端发展、生态发展的基础,但也错过了“三来一补”加工业大规模发展的原始积累阶段,工业化进程逐步落后于周边城市。
2003—2015年产业换挡升级阶段
2003年是珠海工业化进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工业发展出现一系列积极的变化,经过24年的特区建设和经验积累,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第1个千亿元大关,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重工业首次超过轻工业,西部地区成为工业发展龙头,产业聚集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开始显现。2005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突破50%,到2007年工业总产值突破第2个千亿元仅用了4年时间,到2010年突破第3个千亿元仅用了3年时间,到2015年突破第4个千亿元又用了5年时间。这13年间,经历了第五、第六和第七次党代会,在“工业西进、城市西拓”“工业强市、科教兴市、三产旺市”“交通先行、产业跟进、城市发展”等政策思路下,产业发展开始换挡升级,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特色海洋经济和农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优化。这期间,全市GDP年均增长12.1%,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3.9%,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0%,工业增加值占比在2006年冲高到52.4%后徘徊不前,从2012年开始明显回落,2015年下降到41.6%。服务业稳步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从44.3%提升到2015年的50.7%,首次突破50%。
2016年以来产业发展“二次创业”阶段
进入“十三五”时期,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珠海提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开放引领战略,增强珠海发展新动能”“加快构建以高端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的产业大格局”“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在新常态下,特别是经贸摩擦和新冠疫情暴发之后,全国各地经济增速明显下降,珠海的外向型经济受到较大冲击,产业发展也开始深度调整,进入“二次创业”阶段。2018年7月,市委八届五次全会通过了《中共珠海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奋力推动珠海经济特区“二次创业”的决定》,重铸特区精神,再燃改革热情,全力建设新珠海、新经济、新生活。这6年间,全市GDP年均增长7.3%,经济增速步入个位数时代,但依然取得不凡成就。2018年珠海经济总量超过江门在全省排名第9位,人均GDP超过广州,列深圳之后排全省第2位。2019年珠海GDP一举超越茂名、中山、湛江在全省排名第6位。2021年珠海工业总产值突破第5个千亿元大关,年均增长7.8%。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进一步扩大,从2016年的52.5%提升到2021年的56.7%,在疫情下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实属不易。农业经济更加注重品牌农产品发展,逐步由传统生产转向都市特色农业,规模占比则从1.9%逐年下降到1.4%。
关于珠海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思考
当前,珠海进入了“不迎则滞、不谋则偏,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关键阶段,前有标兵跑得快、后有追兵逼得紧,我们要在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上率先突破,就要聚焦产业体系这个突出短板,树立“产业第一”发展理念,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如何发展农业
珠海原是边陲小镇,以农渔业为主,1979年建市时农业占比高达38.6%,1992年开始下降到个位数(6.4%),2016年开始不足2%,2021年进一步下降到1.4%。农业占比虽然越来越小,但农业规模一直保持平稳增长,是保“三农”、保稳定的基础。农产品不同于工业品可以标准化规模化大生产、不断迭代升级、无损存储,但作为每天的必需品、消耗品,市场稳定而巨大,依然可以大有作为。
从现代意义上看,无论是作物种植、禽畜和水产养殖还是海洋渔业,大部分仍停留在传统的家庭个体户、小企业作坊式的小散弱生产方式,停留在单一的原材料生产环节,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依然任重道远。现代农业应该走综合开发之路,把生产、加工、贮藏、流通、销售和农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农业产业链,并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在栽培、种养、捕捞、存储、加工等环节采用现代化设备和技术,推行大规模生产。
珠海的特色农业基础较好、尤其是海洋资源丰富,可以依托台湾农民创业园、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广东(珠海)现代种业发展中心等平台,着力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以工业化的思维抓农业发展,以抓工业的劲头加大农业投入,突出打造生态渔业、海洋牧场、远洋捕捞、高端种业、有机稻米、精品花卉苗木和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优势品牌,加快发展“旅游+”“生态+”“电商+”等新业态和新产销模式,大力发展创新型、生态型、开放型、品牌型农业,探索一二三产融合、海陆联动、绿色高效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之路。
(二)如何发展工业
由于珠海工业发展几乎完全依靠自己招商引资,这就需要我们不但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还要致力于营造有利于工商业进入的关键条件。珠海有更多的空间和更好的条件来发展大工业、高端制造业。现在的形势是,我们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已经转型升级,带动整个珠三角地区投资成本上升,单纯通过招商引资来发展工业的成本也越来越高,迫使珠海必须寻找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的更有效途径。以前的珠海交通不便、土地基础差、配套落后,项目开发建设运营成本一直较高,招商比周边地区困难,主要靠政府官员各显神通“到处求人”。现在想落户珠海的项目多了,但鱼目混珠、风险更大,需要更专业的眼光来择商选资,单靠政府部门传统的招商手段已很难满足新形势的需要,要借助市场的力量、专业的力量、特别是金融资本的专业力量来帮助甄选好项目、创新项目,通过资本运作来引进项目。
面对新的形势,务必厘清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职能定位,“错位”“越位”和“缺位”都会造成政府资源的浪费和效率低下。政府的产业职责除了招商引资,更重要的是抓产业生态建设,抓产业政策的制订和落实,以及抓重大产业布局和招商。政府资源和力量要集中用到“刀刃”上,放在规模大、前景好、成熟可靠的重点项目上。不可否认当前城市间的项目竞争,行政资源的比拼非常重要,很多重要信息、优质项目和资源掌握在国家和省各部门,招商不仅仅是招商部门的事,各战线各对口部门积极向上“跑项目”依然是重要且有效的手段。与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工业发达城市相比,我们会发现,工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物流、会展、金融、风投等现代服务业高度相关。在全球化、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的工业布局,物流成本、信息便捷、金融服务和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配套等成为更加重要的因素。如果我们不进一步解放思想,仅就工业来抓工业,会事倍功半,而通过抓工业生态要素来抓工业发展则会事半功倍。
(三)如何发展服务业
珠海服务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一方面可以承接港澳高度发达的现代服务业溢出,另一方面背靠珠三角城市群厚实的工业产业腹地,还有珠海优良的生态环境、地理区位和城市品牌优势,以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和自贸区重大发展平台。现代服务业是珠海经济的活力之源、品质之柱,围绕建设“澳珠极点”“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务必加快提升珠海的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聚焦服务业重点领域和发展短板,促进产城深度融合,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构筑开放融合共享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一是立足珠海、面向港澳、服务珠三角、辐射大西南,提升休闲旅游、金融服务国际化水平,壮大现代物流、商务会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实力,推动服务外包、科技服务、健康服务跨越发展。二是利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自贸区平台,对接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探索新型国际贸易方式,与澳门联手打造中拉国家经贸合作平台,探索与拉美国家在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机制,构建与国际高标准和规则接轨的贸易、金融发展格局。
三是促进互联网与服务业创新发展,面向重点优势行业需求,以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为基础,加快发展新型工业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等智能制造服务产业。
四是密切关注和研究制造业服务化与服务业工业化发展的新动态、新趋势,把握产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引导和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下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链融合,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产业竞争新优势。
五是打造一批“珠海服务”品牌,高水平建设香洲主城区、高新区和横琴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洪保十”中央商务区、高栏港综合保税区、港珠澳大桥国家级产业物流园等一批服务业功能区,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基地,擦亮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国际打印耗材展和国际游艇展等一批知名服务品牌。
(四)如何优化产业结构
“结构决定功能”,产业结构决定城市功能、人口素质和发展质量。对一个城市来说,要永葆青春与活力,关键是产业结构,有什么样的产业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群在这个城市“扎堆”,就形成这个城市的特色,决定这个城市的素质和命运。
珠海作为大湾区城市群发达地区之一,正处于人口输入、快速膨胀阶段,主动通过现代产业发展来吸引相关人才和就业人口至关重要,而不是无选择、被动地接受人口流入,要以产业高端化和实业化发展引导就业人口的整体素质提升,推动企业用工结构由普通型劳动力向技能型、知识型转变。我们希望通过产业发展吸引和留下产业人、创业人、创新人、年轻人,成为全国各地青年才俊创新创业就业和逐梦的乐土,而不是变成一个养老的城市、旅居度假的过客城市,变成缺乏活力与成长力、难以做大做强做优的边缘化城市。
珠海的产业结构既有缺陷性,也有长期发展形成的独特性,有利有弊,关键是要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产业结构的打造就如同人的性格形成一样,极其复杂,也难以复制,是由长期历史和各种现实因素综合决定的。必须清楚认识到,珠海的发展是从“一穷二白”开始的,不具备佛山、东莞、中山那样良好的民营经济基础,他们家家户户都喜欢开个店、办个厂、干点实业,都有做“老板”的传统。所以,历史上珠海没能形成吸引大批加工型中小企业“扎堆”发展的土壤,产业自我配套能力不足,制约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效应的形成,经济增长依赖少数大型企业的带动。但珠海有高端发展的基因,有吸引大批创新型、创业型企业和项目“扎堆”的土壤,有吸引建设总部经济的优势和土壤,可以建设更高质量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非一朝一夕,功在长期坚持不懈,别人的一些成功做法我们学不来,珠海不可能重复“村村点火”的传统产业发展道路,而应该结合自身优势,在创新创业型中小企业集群上下功夫,在吸引和培育各种金融(类金融)总部、贸易总部、建筑业总部乃至工业(委托加工型)总部上下功夫,还要坚持产业发展的大企业带动战略,把大项目引进和培育与特色产业规划结合起来。围绕做大做强做优有体量的先进制造业、有活力的新兴高潜产业、有品质的现代服务业和有品牌的现代都市农业,开展针对性的产业链招商,拉长、补足、强化、新建布局产业链条,把一些大项目做成大产业,形成“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大基地”持续承接的格局。
(五)如何建设产业生态
一般而言,产业生态是指适合产业形成、发展、扩张、强盛、升级的市场环境、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城市环境、营商环境等。对珠海来说,当前最重要的是打造适合工业发展的生态要素,主要包括以“双港”为主平台的现代物流体系,围绕实业开展的金融、商贸与会展业,适合创新创业的孵化器、加速器、特色小镇、众创空间和各种研发中心等平台建设,以及完善的城市配套、特别是交通和园区基础设施。珠海必须围绕这些方面加快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城市的生产、集散、创新和服务四大功能,才能迅速营造起工业发展的大好环境。
一是加快产业链建链、补链、强链,推进产业基础高端化,培育发展以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的前沿产业,聚焦做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四大主导产业,做强智能家电、装备制造、精细化工三大优势产业,提升区域生产能力。二是充分发挥珠海的区位和海港、空港、保税港优势,加快补齐短板建设“陆港”和“信息港”,打造集疏运系统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提升区域集散能力。三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坚持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并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携手澳门共同打造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吸引聚集高层次人才,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四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供应链服务、专业服务、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总部经济、特色金融、商务会展、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精心打造各种类型的商务商贸聚集区、休闲会议旅游区,建设有全国影响力的商业综合体品牌,提升区域服务能力。五是突出抓好以横琴为主平台的金融业发展,着力打造现代金融服务功能。现代金融业对培育发展创新产业至关重要,创新离不开金融,金融是引导创新资源配置的重要动力和催化剂。经过多年埋头苦干、默默耕耘,特别是2015年设立横琴自贸片区之后,横琴金融业快速崛起,从发展之初整个横琴只有1家农信社分社,到2021年底在横琴注册的各类金融企业已超过5500家,横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5.6%,形成了良好的金融生态,成为支柱产业。全市金融业发展也水涨船高,2021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达475.69亿元,占GDP比重12.3%,比2000年、2015年分别提高了9.1和3.4个百分点,超越房地产业、商业、建筑业等成为仅次于工业的最大行业。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