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财经大学华南商业智库理事长 王先庆教授

  任何一个城市和区域,谈营商环境的时候,一定要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即所在城市的某一功能或目的,比如,对外招商引资、构建产业体系、建设国际消费中心、推动人口增长、发展科技产业等,只有这样,所说的营商环境到底是优越,才具有可测评性和观测性。否则,就是盲目的或片面的。当然,有部分营商环境是公共的、无差异的,比如工商注册审核、税务征收等,但这只是一个城市营商环境的基础性部分,或者只是1.0或2.0版本。


王先庆教授在发言

        根据2019年中央发布的《大湾区规划》,广州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其战略定位和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功能。2021年,国家又把广州列为首批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试点城市之一。可见,国家从战略布局层面,希望广州的国际商贸中心功能和国际消费中心功能越来越强大。但近五年过去,事实和现实却让人深思,从现象到经验以及数据的分析似乎越来越体现为一种趋势,即广州在全国的国际商贸中心地位并没有如理想中的明显增强,反而在某些方面的影响力在下降,尤其是广州本地商贸企业以及各类消费服务类企业在全国的地位,甚至呈加速下滑的趋势,对此,市委市政府有必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数据表明,北京有京东、上海有拼多多、深圳有腾讯、杭州有阿里。现在全国最大的商贸企业是京东,销售收入近万亿;最大的零售企业是阿里,各类门店加起来超万家。广州各类本商贸企业,零售、批发、专业市场、会展、物流、餐饮、酒店等,都没有一家超1000亿的,在全国所有的商贸类上市公司中,广州企业几乎没有存在感。最关键的是,这些国内的商贸龙头企业不仅线上业务繁荣,而且还都大力发展实体店,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并在全球布局。而广州商贸企业很少走出去,更谈不上全球布局。可以说,全国其他主要城市的商贸企业都随着中国经济增长而高速扩张,而广州各类曾经在全国独领风骚的商贸企业这些都变化不大,甚至还有萎缩。

  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但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二十多年来,广州的营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没有成为商贸业大发展的有力支撑,更没有充分将千年商都的优势充分转化和激发,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压抑和冷落之忧。早在2002年广东省流通大会,就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之后,自2003年起,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等,但广州这么多年来,无论从产业规划,还是政府投入,以及城市管理等,都缺少系统地梳理和布局,从而在全国几乎处于缺席状态。其结果,商贸企业难以做大做强、传统商贸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品牌影响力下降、大量商贸资源流失等。

        为此,王先庆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有必要从国家战略高度,从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角度,特别是要从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层面,再认真细致地反思一下广州现行的政策体系和规章制度以及整体营商环境,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哪些是深层次问题?哪些是可以通过局部的调整而可以加以解决的?制约本地商贸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因素有哪些?我们从2002年起,一直关注这个问题,也多次专门调研过,发现不少问题长期存在,甚至十分严重,比如本地商贸企业长期得不到政府系统性资源投入、缺少战略性布局、大多数部门和区政府对如何参与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缺少基本认识等,“两张皮”现象广泛存在。

   二是要针对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营商环境优化完善问题,补上立法的短板这些年来,广州商贸领域最具活力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市场板块,一直风波不断,严重损害了城市的国际商贸中心形象和能力,现实地看,不少短期治理缺少法律依据,然而,广州一直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此外,关于餐饮、商场经营、商圈选址等,某些法规条款是不利于新形势下的商贸发展,不符合发展规律的。这都有必要加强研究,并修改或完善。

  三是应该结合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功能等战略规划和决策,从营商环境的角度,对部门、各区要加大考核力度。我们从调研中发现,不少区级政府对发展商贸业几乎处于不作为状态,无论是土地利用、产业规划,还是企业并购、招商引资、资本投入等,对商贸都处于冷淡或不支持状态。

        总之,以上问题希望各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和思考,广州这些年城市经济影响力的下降是否与上述问题有关?是否有必要从各方面加大解决这些问题的力度并找出解决办法。否则,我们离建成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目标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这也是我们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


   (注:本文为作者在2023年6月28日“广州市全面依法治市咨询专家座谈会”上的发言。)



点赞(1)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我要投稿

立即
投稿

我要分享

我要评论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